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民间艺术 >>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
>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作者: 编著:冯骥才
开本: 8 出版时间:2011.08
印次: 2011年8月第一次印刷 所属类别:民间艺术
ISBN: 978-7-80620-788-8/J·86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780.00

 

内容提要
  藏族唐卡普查的必要性
冯骥才
始于2003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发端之日就将藏族唐卡的抢救列为重点项目,随即对藏区现存的唐卡绘制之乡,进行同一学术标准的地毯式普查,并将普查成果编制成完整的文化档案,陆续出版。
为什么要将唐卡列为这次抢救首批重点项目?


从宗教学看,唐卡是藏传佛教神圣的法物;从美术学看,唐卡是中华文化中一朵极其宝贵的奇花异卉;从文化学和人类学看,唐卡则体现着藏民族特有的无比美丽的精神方式和文化方式。
藏族人民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可以说,艳丽五彩的绘画是他们喜爱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藏族神奇地通用和通行着。理想的佛国,神话的故事,世间的万物,心灵的悲欢,智慧的认知,都可以用色彩和形象来表达和诉说。从寺庙、居室、墙壁、家具,到一切宗教乃至生活物品,都是他们抒发精神想象和绘画才情的地方。其中,最极致地显示其绘画禀赋与水准的当属唐卡。
唐卡,又称唐喀,是藏语音译,即在布面或纸面上绘制的佛像,然后装裱镶缎,安轴成画,悬挂在佛龛中供奉。藏族美术史家康•格桑益希先生认为唐卡起源于早期教徒布道时使用的卷轴画。使用起来灵活可变,用后又易于收藏。
关于藏族唐卡的起源,一般依据于五世达赖喇嘛所著《大昭寺目录》的一段记载,文中说:“藏族第一幅唐卡是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的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活佛塑造白拉姆神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松赞干布所画唐卡已无迹可寻,但唐卡由此渐渐兴起应无疑问。现在珍藏在大昭寺、桑耶寺等处的吐蕃时期的唐卡便是明证。在随后的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时期,大力地弘扬佛教,唐卡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就如一株树那样开始窜枝生叶,开始迅速成长。
经过宋元两代,进入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用敕封西藏首领之策,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这些措施给西藏地区的社会带来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唐卡随之进入自己的成熟期与辉煌期。
在画技与画风上,唐卡一直受东西两方面的文化影响。一是来自印度和尼泊尔的域外之风,一是来自中原的汉风。前者随佛教东传而来,后者则是源源不断的汉藏交流。这两种文化一直在西藏画风中发挥积极而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随处可见。然而,到了明清两代,经过无数藏族画师们的努力,在融合了梵式与汉风之后,终于将具有独自的民族气质和审美特质的唐卡鲜明地确立起来,并使自己成为藏传佛教的艺术象征与文化符号。
这一历史阶段唐卡的重要特点是:
(一)唐卡的社会化
随着佛教的兴盛,唐卡从宗教场所—寺庙与僧舍,走向民间百姓的经堂。唐卡的内容便很自然地从佛国扩展到民俗生活。农耕、天文、历法、医疗、药物、器具、生物、肖像、世俗以及吉祥纳福等内容的唐卡纷纷涌现。它大大扩展了唐卡的功能。在其宗教神圣的供奉意义之外,还有教育、传播、欣赏乃至装饰等社会与生活的价值,因而成为藏区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宗教崇拜的象征物和审美的艺术品。
(二)画派的涌现
任何时期和地区绘画繁荣的标志都是不同画派的异彩纷呈。由于各地历史、教派和风情的不同而造成的藏文化自身的多元,以致其唐卡的画风各不相同,渐渐形成了画派,到了唐卡的全盛时代便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大致地说,最早出现的突出的画派是江孜画派,继而是前藏和后藏的不同风格次第形成。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刻画精工,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后藏的唐卡设色华丽,笔力饱满,属工笔重彩一类。此间勉唐、钦则和嘎赤三大画派各立门户,影响深远,彼此区别一目了然。其余诸派皆有名师,且各有源流,各具特色;在构图、造型、设色、技法方面,皆富于独自的魅力,相互不能取代,而且全都是人才济济,高手辈出,许多精美绝伦的画作名垂青史,流传于今。在数百年发展中各画派的画风又不断嬗变,支流迭出,共同构成唐卡艺术斑驳灿烂、令人目不暇接的繁盛景象。
(三)行业的职业化与技术的专业化
这一时期,由于寺庙内外对唐卡需求日增,因而促使画工队伍不断壮大,早期唐卡的绘制是一种分散的个人化的作坊方式,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时期,将画工组织起来,为寺庙绘制唐卡。布达拉宫扩建时,曾组织六十六名画师、三百名画工绘制唐卡。各寺院都以所藏唐卡之多,以示佛事之盛。一些寺院所藏唐卡往往成千上万。于是一种名为“拉日白吉社”的民间画工职业化的结社组织应运而生。在这种集中绘制的背景下,画工们的画技得到交流,日见精进,经过长期的集体认同,形成了严格的画式规范和评价标准,促使了技术的专业化和形式的定型。
(四)种类的多样化
成熟期的唐卡,不仅内容丰富,画艺精湛,有的作品堪称精美绝伦;同时在绘制样式上也渐为多样化。大致为止唐和国唐两种。止为绘,止唐即绘制的唐卡,因画法与设色不同,分为彩唐、金唐、黑唐、朱红唐多种;国为彩绸,国唐即绣制的唐卡,因手工不同,分为彩绣、刺绣、贴绣、织绣、堆绣、缂丝等等,工艺纷繁,各尽其美。此外还有便于普及的版印的唐卡。其藏语的名称非常繁多。
唐卡的尺幅大小不一。最小为一二十厘米,普通为一米上下;最大的唐卡当属五世达赖圆寂后,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无量光佛》,高55.80米,宽48.81米。此外,为了适应盛大宗教活动的需要,以数十幅乃至上百幅为一套的唐卡也出现了。
然而,对唐卡如此厚重的历史意蕴,深邃的宗教思想,百科全书式的藏文化内涵,高超又丰富的画技画风,以及浩瀚的实物遗存,历史上从未有过全面的调查与整理。也许由于昔时的田野调查多为学者的个人行为,只身孤力,难以胜任如此广阔而又艰辛的工作;这些画乡又散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诸省,多数地区在偏僻的高原之上,虽然学界都承认唐卡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顶级水准的艺术品种,却至今没有一部全面掌握和研究唐卡的专著。于是,对此家底,无人能知。
还有值得关切的问题是,唐卡一直为中外艺术收藏家所注目。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进入全球化,旅游业成为时髦的文化产业的时代,致使对神奇又神秘的西藏文化充满好奇的游客与日俱增,历代珍贵的唐卡流失于藏区本土势不可免,令人深深忧虑。同时,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地唐卡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以及传承人的现状,我们所知寥寥,几近为零。在全社会快速的现代化转型期间,哪些已经中断失传,哪些仍属活态,哪些亟须加以抢救和呵护,这些正是我们亟须在此次普查中弄清的。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的存在,将来就一定不知道它是何时失去的。
因此说,对藏区唐卡的普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要加紧的。


对藏区各地唐卡的普查工作从2004年正式展开。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画工聚集之地有两处,一是各大寺院,一是各地画乡。寺院对画工管理严格,制作程序井然,唐卡的保存也较好。因此,我们将此次普查的重点主要放在产地化的民间画乡。除去西藏地区,还有西藏、甘南、迪庆、德格八邦、年都乎、吾屯和玉树藏娘等,这些都是十分古老的唐卡制作之地,并都存在活态的传承。
我们采用的调查的学术立场、方法、内容和标准,与中国木版年画、中国民间剪纸两个系列完全一致。
首先是跨学科的角度。包括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美术学。以立体和整体地把握文化遗产的生命存在,其内容包括:历史变革、自然环境、地域民俗、文化现状、艺术特征、代表作品、制作流程、工具材料、传承谱系、销售方式以及相关传说。此次调查是地毯式的,不留死角;主要调查对象与方法是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方式为四合一,包括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全面了解这一遗产的历史与现状。最终目标是为这一遗产制作文化档案。一为大型图文形式的书籍《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一为《中国唐卡艺术数据库》。


当上述工作正在进行中,一个重要的古老的唐卡制作之乡—玉树地区发生严重地震。玉树藏娘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国家级文化遗产多处。唐卡风格个性强烈,制作技艺迥异他乡,历代画工传承有序。但这次地震使这些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损毁与破坏。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而濒危的非遗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唯使我们感到些许安慰的是,担负玉树藏娘地区唐卡调查的青海省民协以及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经过多年非常艰辛的努力,付出极大代价,已将这一地区唐卡的田野普查全部完成,并进行了学术整理,制成了文化档案。现在,我们加速将这一珍贵的成果推出,为了及时给当下的玉树非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无论是这一地区传承人的全面信息,还是遗存状况,本书都具有十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同时,本书的出版也是为了给受灾的玉树人民尤其是藏民以精神的支持,使他们能从这宗值得自豪的宝贵遗产中汲取力量,重建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家园。
由此,我们更看到自己肩上工作的意义以及紧迫性,并致力把面对的每一项非遗的抢救与保护抓紧,并做深做细,做得踏实。

2010年4月

 

目录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
·流光溢彩
·人类的敦煌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