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建筑装饰 >> 王炜钰全集 |
|
 |
> 王炜钰全集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王炜钰
|
编著: |
开本: |
出版时间: |
印次: 2011年4月第一次 |
所属类别:建筑装饰 |
ISBN: 978-7-302-25362-4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180.00 |
|
|
|
|
内容提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军阀混战、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时期,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在四个哥哥之后,父母得到一个娇女,当然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父亲是一位大学的数学教授,他认为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求生存,就必须具有专门的技能,凭本事吃饭。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都上了工科高等院校。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位女中豪杰—林徽因,她是我的表姐,是30年代的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又是一位有深湛造诣的女建筑师,她那潇洒秀美的仪表和文思敏锐的才华,使多少人为之羡慕,为之倾倒,我不自觉地也想跨入这一行列。父亲最理解女儿的心,自初中时代就从各方面培育我艺术的修养与素质,让我在业余时间投师学画,奠定我学建筑的基本功。我高中毕业以后,很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从此,开始步入了中国建筑界,实现了我作为一名中国女建筑师的理想。
大学时代虽然在我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却是我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活中,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学习成绩在班上还算名列前茅。毕业时我荣幸地得到系中最有权威的教授沈理源先生的赏识,被指定留校作他的助教。
从登上大学的讲台到现在,五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的我,刚刚过完21岁的生日,经过五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在为人师表的岗位上,培育了我园丁般辛勤工作的品格。我教过的学生有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也教过老工人、解放军,我的讲台曾搬出校门到工地、兵营、灾区、农村,几十年来教过的学生现在已经有的成为市长、部长、院长等领导干部,也有的成为院士、高级技术干部。每逢节日,我常常接到大量的信件和贺卡,向我表示感谢、怀念之情,他们说:“我们能有今天,永远铭记恩师之情”。这是多么珍贵的关爱。曾经有一班学生毕业设计小组(11人),我给他们上了一年的设计课,学生在毕业时送了我一张画,上面画了大大小小十一支蜡烛,他们说愿意像老师一样作一支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我接到后感动得说不出话,这是学生给老师的最佳评语和赞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曾多次受到表扬,曾多次获得过“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并参加北京市教育工作的群英大会,1989年学校第一次在校内评选优秀教师,我也光荣地获得了优秀教师一等奖;我在工作中的成绩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承认,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连任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了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在我大学生时代,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我的设计课老师沈理源先生。当时他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建筑师,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设计过一些银行、剧院等大的公共建筑,这在当时对本国的建筑师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因为建筑师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的设计工作得到实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我们学生都对沈先生十分仰慕、十分佩服、十分敬重,但是沈先生一点没有架子,在课堂上对同学十分耐心、十分和蔼、十分亲切。他是留学意大利回来的建筑专家,在西方古典建筑方面的造诣,我想当时是无人可比的,但他在给学生改设计时,却是那么尊重学生的设想,他常常是在课堂上边讲、边画,以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典范中规律性的东西来对照,说明人的视觉规律、建筑的处理规律,他以自己的设计技巧把学生的不成熟设想修改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我认为最宝贵的是把他做设计的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作为学子,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受益终生。
在大学时代还有一位老师是俄罗斯人,他的名字叫毕古烈威赤,是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大师。我对他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才华十分敬佩,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画让人感到十分醒目,用笔十分大胆,但又那么协调,有的颜色单独提出十分灰暗,但是在一个颜色组合中又那么漂亮,让我懂得了单个的颜色没有“美”、“丑”,颜色只有配合得“好”与“坏”,色彩没有“固有色”,只有“色感”的道理。我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张风景画,已经败笔层出、一塌糊涂了,老师过来三笔两笔,用旁边的“抹布”在天空上蘸了点淡灰色,按了几下,几朵云彩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一张画出乎意料地“起死回生”,我当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意念的尊重和以身示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作教师后,我一直都以当时我作学生时感激老师之情体会我的学生,我宁愿采用当时也许会被讽刺为“阿姨式”的教学法,但我知道以后他们会感谢我的。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用我的学识,而且要用我为人师的“心”去教他们。
1958年“国庆十大建筑”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工程项目,当时我也十分荣幸地被选派参加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设计小组,当时“十大建筑”的设计方案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向全国征集,是一次全国建筑界的“大比武”,强手如云。我当时和两位比我还年轻的教师带领着十几名毕业班的学生,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设计竞赛,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多少轮方案的评比,最后我们的方案中选并得到实施。
这一事实给了我很大震动,让我认识到党提出的“群众路线”、“集思广益”、“解放思想”的真正含义及它的潜力和它的威力。我们的方案所以取胜,是由于我们集体力量的发挥,我们的方案所以中选,是由于它有一个独创的意念。设计时有人说:“革命博物馆的面积比人民大会堂面积小得多,但又需要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平衡,为什么一定要硬塞建筑体量,掏空了有什么不可以?”又有人说:“西方如法国用凯旋门表示革命胜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门’的形式表现?”这样,革命博物馆设计中的“凯旋门方案”就诞生了。虽然学生仅仅提出这样一些创想,但是这样设计中的“灵感火花”却成了最后胜利的关键。这次工作对我教育很大,也许已经成了我思想改造中的一个里程碑。在国庆工程完成的庆功宴上,我也作为一名嘉宾参加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宴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周总理在宴会上对专家及干部一一敬酒,走到我们这一餐桌时,非常亲切地致谢,与在座的女同志一一地碰杯,当时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得此殊荣,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赞许。
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全国选拔了四十多位建筑设计人员,集中设计毛主席纪念堂,我又荣幸地进入这个全国人民最关心的设计小组中。首先选址,有两种建议:一是在香山,优点是环境比较大,可以任设计人规划,体型方案设计自由度较大(如中山陵建筑环境,可以有发挥的余地),这方案对设计人来说是合理的。另一方案,就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所处的位置,我当时是极力赞成这一方案的,虽然我也同意香山方案的优点。但当时对毛主席的感情使人自然地认为“毛主席必须永远在我们中间”,要使广大群众在庆祝国庆期间能够感受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种情感直到在纪念堂的个体建筑设计过程中,我还在延续着,例如现在称“毛主席纪念堂”而不称“墓”,设计形式采用与活人的“堂”相似的手法。我设计的重檐式的纪念堂方案也正是最后的实施方案。后来又参加了纪念堂工程的建筑设计组,深入做了前大厅的室内施工图的设计,直到整个工程完工,才回到学校,继续我的设计教学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我的业务成长有很大助益,学到很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1975年开始,我的科研课题就是“室内设计”,1992年学校安排我做人民大会堂的澳门厅、香港厅、台湾厅的设计。我带着几个研究生做了两个多月,完成后送到这三个地方的领导机构征求意见,最先得到澳门的回复,于是澳门厅最先启动。澳门厅所处的地段很不理想,而且面积很小,是只有二百多平方米的一个小会议厅,我在考察现场之后,利用周围可延伸部分,经过建筑的规划及对空间的处理,又利用了在厅侧面的露天平台,使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我在设计中注重空间层次轴线的关系,使建筑的空间秩序不失西方古典建筑法式的神态,同时对有的部分又大胆地采用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形式,装饰造型都是中西合璧。工程完工后,澳门特区的人大代表都非常满意。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厅的评价也很高,他们说:“这个厅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中是一个突破”。自此以后,在人民大会堂中,又紧接着设计了香港厅,该方案是在与香港设计师、美国设计师的设计评比中获胜的,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随后设计的还有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厅、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成人民大会堂的“御用建筑师”啦。我听了以后更感到身为一名中国的建筑师有多么幸运,多么自豪!
近年来,还设计了军委八一大楼阅兵厅、南门厅,清华大学主楼室内大厅,福建省大会堂室内大厅,建设部办公楼等多项工程,有时一年中间有两项到三项工程完工。澳门厅设计获1995年第一届“新西兰羊毛局室内设计大赛”的大奖,这个奖项在室内设计师心目中还是很有分量的,因为它的评选要通过国内与国外两次评审,评委包括国内与国外两方面的专家,而且奖项只有一个大奖,其他四个只是入围,没有奖项。大家认为这个奖项的获得难度比较大。而我在这次获奖的评语上得到的评价是很高的:“我们对设计师在设计这个作品时,表现的整体水平和整体效果表示赞叹。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室内设计的一个典范。设计师运用现代手法与中国传统手法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完整且十分风格化的空间。”我的作品受到国际上如此的肯定,使我确实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在此之后,又获得了不少奖励,有的工程在不同的评奖活动中获得两三个奖项。几年来,我完成的项目大多为室内设计,通过不断的实践,让我的设计思想与设计能力都得到一定的磨炼与提高,让我对室内设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室内设计是建筑整体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室内与室外环境应是互依互衬的,室内与室外互通、互借、交织、穿插,室内空间的整合与处理应作为室内造型设计中的第一位。
室内设计是综合协调形、光、色、质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静视与动视之间等多种矛盾的结果。建筑风格的设计应该符合建筑性格,不论是传统形式、地域文化,或是时代气息的表现,古、今、中、外都应为“我”所用。这个“我”字应代表所设计对象——它的时间、地点与条件。对于现代建筑中的“以人为本”的认识也得到深化,满足“人的功能”——包括人的生理要求、心理要求、社会要求,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重点,不能简单与机械地理解。另外现代建筑中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审美观也有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光环境的设计方面给了设计师更丰富的创作领域,室内设计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通过多次的实践,让我认识到,时代在前进,现代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要考虑人的心理功能,新技术新材料在发展,新的审美观点在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有感性创作,而且要大大加强理性创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最根本的。我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我在设计思想上,仍要不断地学习,在祖国的建设热潮中,发挥“余热”,竭尽全力,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
|
目录
文 章 自叙 王炜钰 009
忆恩师沈理源先生 王炜钰 013
知识·感知·智慧——记我的老师王炜钰先生 尹思瑾 016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记我的导师王炜钰先生 张 磊 018
室内设计 人民大会堂澳门厅 021
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032
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厅 048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054
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070
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室内改造设计 082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086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改扩建工程室内装修方案 096
清华大学百年讲堂 098
福建省大会堂 100
八一大楼南门厅、阅兵厅 104
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科技楼 112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118 清华大学主楼大厅 126
建设部办公楼 136
曲阜孔子研究院门厅、多功能厅 140
首都博物馆民俗陈列方案 14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门厅改造 151
建筑设计 圆明园遗址西洋楼景区的复原与整治 153
珠海圆明新园西洋楼景区 161
北京世纪国建宾馆 166
附 录 工程年表 169
主要获奖情况 180
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 181
代后记 张 磊 182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