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建筑装饰 >> 雕梁画栋
> 雕梁画栋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编著:
开本: 24 出版时间:2011
印次: 2011年4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建筑装饰
ISBN: 978-7-302-24974-0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50.00

 

内容提要
  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它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房屋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中国采用的是木材结构体系,而西方采用的是石材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最基本的形式是首先在地面上竖立木柱,在垂直的木柱子上架设水平的梁架,再在若干层梁枋上安置檩木与椽木,这样就完成了整幢房屋的木构架。在椽子上铺设瓦面而成屋顶;柱与柱之间砌造墙体和安设门窗而成屋身;上有屋顶,下有地面,四周为屋身围合而成的供人们使用的房屋空间。
在本系列丛书的《千门之美》和《户牖之艺》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门与窗的形态,我们从这众多的门窗中见到了一种现象,就是这些门窗在制作过程中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美饰加工,从而使门窗不仅具有各自的物质功能,而且还产生了艺术效果,使它们成为建筑上很重要的一种装饰。
从一般规律来讲,房屋的门窗是如此,那么房屋的木结构梁架也应该是这样,也应该在具有物质功能的同时具有美的和艺术的形式。遗憾的是我国早期的建筑遗存至今的很少,除了能见到那时期的一些屋顶上的瓦件和地基之外,房屋的木结构部分都已经毁灭无存了。但是在古代文献中仍可看到古人对当时建筑的一些描绘。在《三辅黄图》中有一段对汉代都城长安未央宫的记载,大殿“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磩右平;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棼、橑、榱、楹、槛分别为房屋的檩木(棼、橑)、椽木(榱)、立柱(楹)和栏杆(槛)的古称,碣为石碑,墀、磩为台阶。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第一,当时已经采用名贵的材料建造和装饰建筑。木兰、文杏都是名贵的木材;玉石、黄金皆为稀有的材料,多用作皇帝、贵族的礼器和饰物,在这里用它们来制作石碑和装饰墙壁。第二,已经用雕刻和色彩装饰建筑。柱子、栏杆上已见雕、镂之工;除了玉石、黄金的本身色彩之外,还在椽子上敷以华丽的色彩。我们从留存至今的汉代玉器、漆器和黄金饰物上可以见到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工艺上的高超技能,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建筑,尤其是在帝王宫殿建筑上出现这类精美装饰的可能性。房屋有雕楹、镂槛、华榱,说明汉代宫殿已经出现了雕梁画栋。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从留存至今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各类建筑上更看到了这种普遍使用雕梁画栋的现象,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种特殊装饰,所以有必要专门对这类装饰作一番介绍与论述。为了论述的方便,需要先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构件作一简略的说明。
柱子:直立于地面,承受上面重量的构件,屋顶构架以及屋面瓦的全部重量都通过立柱传至地面,所以柱间的墙体和门窗皆不承受重量而只起到隔断和围护的作用。即使这些墙体、门窗损坏或者变动,房屋整体构架都不会倒塌,所以造成中国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墙倒屋不塌”现象。
梁枋:梁是架设在立柱上的横向水平构件,它承受上面构件的重量,并通过立柱传至地面。枋是尺寸比较小的梁,其功能与梁相同。在清代木建筑构架中,往往把与房屋正面垂直方向的构件称为梁,平行方向的称为枋,但有时又不作严格的区分,所以一般都把这种构件统称为梁枋。
柁墩、瓜柱与角背:为了构筑成屋顶的框架,架设在立柱上的梁枋只有水平的一层还不够,需要多层梁枋层层叠加才能构成具有坡度的屋顶。在两层梁枋之间用作垫托的构件称为柁墩,它的功能就是将上一层梁枋的重量传递到下层。一般的柁墩其高都小于本身之长宽,但有时两层梁枋的间空较高,便使柁墩之高大于本身长宽,方整的垫木变成直立之短柱,即称为瓜柱或童柱。为了使瓜柱稳定,在两旁各加一扶持木,称为角背。
穿:穿是联络两柱间的辅助构件。因为两根立柱之间主要靠水平的梁枋连接,穿只在梁枋之外起辅助作用,所以它的尺寸自然比梁枋小,常位于立柱与梁上瓜柱之间或瓜柱与瓜柱之间,在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横梁之下的穿称为穿插枋。
檩木与椽木:檩木是架设在梁枋之上,两副梁架之间,平行于房屋正面的圆木,又称檩子,简称为檩。檩木的作用是承接屋顶上的椽木,同时又起联系固定左右两副梁架的作用。檩木不止一根,由屋檐至屋脊,随梁架之高低而等距离地排列,位于屋檐和屋脊的分别称为檐檩与脊檩。椽木位于檩木之上,与檩木成垂直方向均匀地排列,断面或圆或方,又称椽子,简称为椽。它的作用是供铺设屋顶瓦面,由于瓦的面积小,所以椽木多呈密集型排列。
雀替与梁托:雀替是位于房屋外檐柱与梁枋相交处的构件,它自柱内伸出,承托梁枋两头,能起到减小梁枋跨度和梁柱相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的倾斜变形。早期建筑上的雀替是一条替木,扁而长,跨在柱头的开槽内,从两头承托左右的梁枋,其长度几占梁枋跨度的三分之一,因为它处于梁柱的交角上,故称角替,不知何时何故又改为雀替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建筑上的雀替形式由扁而长变成高而短了,而且也不是一整条长替木放在柱头内,而是左右各一块替木用榫头与柱头相连接,其长度只占梁枋跨度的四分之一。
在房屋檐廊和室内的梁枋与柱子交接处有时也安有雀替,由于梁枋的高低错落,这里的雀替往往在柱子两侧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而且形状与大小也并不相同,所以为了与雀替相区别,将它们称为梁托,它们位于梁枋的两头,从柱中挑伸出来,在结构上有托住梁枋的作用。
楣子、花牙子:在一些园林中造型轻巧的游览性建筑,例如亭、榭、廊上,外檐的两柱之间梁枋之下,多安有一排横向的楣子,其形由纵横木棂格组成,在楣子之下左右两边与柱子交接处就是花牙子的位置,它的外形与雀替近似,但却由木棂条组成透空花纹,是一种纯属装饰性的构件。
斗栱、撑栱、牛腿: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所特有的一种构件,它是由许多小块方形的斗和拱形的栱拼合而成的构件,常用在屋檐下与梁枋之间,它的作用一是在屋檐下支撑伸出的屋顶檐部,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与门窗、立柱的侵蚀;二是传递由上而下的荷重。人们常说硕大的屋顶和深远的出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而斗栱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屋檐下有一排排整齐的斗栱也成为古代重要建筑的主要标志了。由小块木料拼合而成的斗栱安置在房屋最外沿的柱子和梁枋上居然能够承挑如此深远的出檐,不能不说是古代工匠的一项创造。但是这种斗栱的制作和安装却很费工费时,所以在一般建筑上多不采用斗栱而用斜撑的做法。一根木材,上端支托在屋顶出檐的檐檩下,下端支撑在立柱上,就代替了檐下斗栱的作用,既省工又省料。大概是为了延续斗栱的作用,在一些地方将这种斜撑又称为撑栱。不过撑栱毕竟只是一根木条,它与立柱之间总保留着一块三角形的空白,为了加强檐下斜撑的装饰效果,有的用雕花木板填充在这三角空白处,并且逐渐地二者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构件,于是棍状的斜撑成了三角形块状的构件,为了与撑栱相区别,把这种三角形块状构件称为牛腿。
天花与藻井:由梁枋等构件构成的室内空间,其屋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完全露明不作任何遮盖;另一种是在梁枋下做顶棚隔断上下,顶棚既可以阻挡梁架上落下的灰尘,又有助于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还起美化作用,使室内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天花与藻井都是属于顶棚一类的构件,只是做法与外观不同。
在这些从柱子、梁枋到天花、藻井的大小构件上,古代工匠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加工和装饰的,这些构件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包含着哪些文化内涵,这就是本书要介绍的内容。

 

目录
概述

P.1 中国建筑木构架图①
P.3 古建筑的雕梁画栋
P.3 梁架上的穿
P.4 清代雀替
P.5 梁托
P.6 楣子、花牙子图②
P.7 屋檐下斗①
P.7 撑木
P.7 牛腿
P.8 天花、藻井

第一章 柱子与梁枋

柱子
P.11 西方建筑石柱头装饰
P.12 木柱图
P.12 云南傣族佛寺大殿立柱
P.12 傣族佛寺大殿内景
P.13 柱础石图③
P.14 新疆喀什阿巴和加麻扎礼拜寺柱子
.14 新疆喀什艾提朵尔清真寺礼拜堂立柱
P.15 礼拜寺柱头装饰
P.16 阿巴和加麻扎礼拜寺内景
P.17 沈阳故宫崇政殿堂陛龙柱
P.17 四川寺庙大殿龙柱
P.18 广东广州陈家祠石柱
P.18 屋檐下垂柱③
P.19 福建永安安贞堡屋檐下垂柱
P.20 各地垂柱
P.21 各地垂柱
P.22 北京四合院垂花门④
P.22 垂花门的垂花
P.23 北京四合院垂花门
P.24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垂柱
P.25 福建地区的垂柱
梁枋
P.26 自然形的月梁
P.26 加工的月梁
P.27 宋《营造法式》月梁图④
P.27 浙江武义俞源村住宅月梁
P.28 安徽黟县住宅堂屋梁③
P.28 安徽黟县住宅堂屋梁
P.14 新疆喀什艾提朵尔清真寺礼拜堂立柱
P.15 礼拜寺柱头装饰
P.16 阿巴和加麻扎礼拜寺内景
P.17 沈阳故宫崇政殿堂陛龙柱
P.17 四川寺庙大殿龙柱
P.18 广东广州陈家祠石柱
P.18 屋檐下垂柱③
P.19 福建永安安贞堡屋檐下垂柱
P.20 各地垂柱
P.21 各地垂柱
P.22 北京四合院垂花门④
P.22 垂花门的垂花
P.23 北京四合院垂花门
P.24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垂柱
P.25 福建地区的垂柱
梁枋
P.26 自然形的月梁
P.26 加工的月梁
P.27 宋《营造法式》月梁图④
P.27 浙江武义俞源村住宅月梁
P.28 安徽黟县住宅堂屋梁③
P.28 安徽黟县住宅堂屋梁
P.29 平拱形的梁枋③
P.30 梁头上的刻纹
P.31 不同形式的梁头刻纹装饰
P.32 梁头刻纹装饰图③
P.33 梁上雕刻装饰
P.34 梁枋中段的装饰
P.34 梁枋底面装饰
P.35 浙江建德新叶村崇仁堂骑门梁③
P.36 新叶村五圣庙骑门梁③
P.37 新叶村文昌阁骑门梁③
P.38 浙江小镇商店骑门梁
P.39 沈阳故宫大殿龙形梁
P.39 江西景德镇祠堂狮子形梁
P.40 住宅建筑的龙头梁③
P.41 住宅建筑的龙头梁
P.42 安徽歙县宝纶阁梁枋彩画
P.43 寺庙梁枋彩画
P.43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
P.44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
P.45 北方寺庙大殿梁枋彩画
P.46 云南傣族佛寺大殿梁枋彩画
P.47 云南丽江寺庙梁枋彩画
P.47 傣族佛寺大殿内景
P.48 沈阳故宫崇政殿梁枋彩画
P.49 清代宫殿和玺彩画图②
P.50 金龙和玺彩画
P.50 龙凤和玺彩画
P.51 龙草和玺彩画
P.52 彩画上旋子图案②
P.52 旋子彩画图
P.53 龙凤枋心旋子彩画②
P.54 花锦枋心旋子彩画
P.55 龙锦枋心旋子彩画
P.55 一字、空枋心旋子彩画
P.56 苏式彩画图②
P.57 北京颐和园建筑苏式彩画
P.58 北京西苑建筑苏式彩画
P.59 北京恭王府建筑苏式彩画
P.60 沈阳故宫文溯阁苏式彩画

第二章 柁墩、瓜柱、穿、花板

柁墩
P.63 梁枋上柁墩
P.64 梁枋上柁墩
P.65 广东东莞南社村关帝庙柁墩
P.66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柁墩③
P.67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正面梁枋上柁墩
P.68 广东东莞南社村家庙柁墩
P.69 广东东莞南社村关帝庙柁墩
P.69 广东东莞南社村关帝庙柁墩③
P.70 浙江农村祠堂柁墩
P.70 北京紫禁城宫殿梁上柁墩
P.70 驼峰墩图
瓜柱
P.71 瓜柱
P.71 清式瓜柱与角背图④
P.72 南方建筑的瓜柱
P.73 各种形式的瓜柱
P.74 狮子形角背、柁墩
穿
P.75 梁架上的穿③
P.75 福建南靖小庙的穿
P.76 南方建筑上的穿③
P.77 福建永安安贞堡的穿③
P.78 福建永安安贞堡的穿③
P.79 福建永安安贞堡的穿
P.80 浙江农村祠堂的穿
P.81 浙江农村祠堂的穿③
P.82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的穿
P.83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屋脊上的鳌鱼
及夔纹
P.84 广东东莞南社村关帝庙的穿
P.85 夔及夔龙纹样
P.85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的夔纹屋架
花板
P.86 浙江建德新叶村文昌阁骑门梁上花板
P.87 浙江建德新叶村崇仁堂门上花板
P.87 福建石桥村水尾庵梁上花板
P.88 福建寺庙梁上彩色花板
P.89 柱上梁头花板
P.90 斗上花板
P.91 斗上花板
P.92 山西襄汾丁村住宅梁下花板③
P.93 山西襄汾丁村住宅梁下花板③
P.94 安徽农村住宅梁下花板③
P.95 广东东莞南社村大宗祠屋檐下花板图③
P.96 安徽农村住宅梁下花板
P.96 广东东莞南社村建筑屋檐下花板

第三章 天花、藻井与檩、椽

檩与椽
P.99 南方园林厅堂室内屋顶
P.100 南方建筑檐廊顶棚
P.101 安徽歙县宝纶阁檩木彩画
P.102 房屋檐廊、围廊檩木装饰
P.103 房屋檐廊、围廊檩木装饰
P.104 沈阳故宫崇政殿檩、垫、枋装饰
P.105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红色脊檩
P.106 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脊檩红布装饰
P.107 浙江武义郭洞村住宅檐檩雕花板③
P.108 檐椽装饰
P.109 檐椽装饰
P.110 园林建筑椽头装饰
P.110 宫殿椽头装饰
P.111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椽木彩画
P.112 太和殿的飞檐翼角
P.113 云南祝圣寺鼓楼屋檐板
博风板
P.114 宋《营造法式》博风板图④
P.114 云南丽江住宅的博风板
P.115 云南丽江住宅的博风板
P.116 云南傣族佛寺大殿博风板
P.117 南方佛寺大殿博风板
P.117 南方佛寺大殿博风板
P.118 门屋博风板
P.119 门屋博风板
P.120 博风板垂鱼
P.120 博风板垂鱼
P.121 博风板惹草
P.122 博风板惹草
天花
P.123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闇天花
P.124 房屋平天花
P.124 房屋海墁式天花
P.124 房屋檐廊天花
P.125 北京紫禁城宫殿井字天花
P.126 紫禁城浮碧亭天花
P.127 北京颐和园景福阁天花
P.128 紫禁城乐寿堂木雕天花
P.128 紫禁城古华轩木雕天花
P.129 紫禁城古华轩木雕天花
P.130 清代慕陵隆恩殿天花
P.130 紫禁城戏台海墁天花
P.131 安徽黟县关麓村住宅天花
P.132 安徽黟县关麓村住宅天花
P.133 南方祠堂木雕装饰天花③
P.134 新疆清真寺条格天花
P.135 新疆清真寺条格天花
藻井
P.136 甘肃敦煌石窟320窟藻井
P.137 敦煌石窟329窟藻井
P.137 宋《营造法式》斗八藻井图④
P.138 敦煌石窟329窟藻井
P.139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藻井④
P.141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藻井
P.142 紫禁城养性殿藻井
P.142 紫禁城澄瑞亭藻井
P.143 紫禁城万春亭藻井
P.144 紫禁城千秋亭藻井
P.145 沈阳故宫大政殿藻井
P.145 沈阳故宫大政殿藻井
P.146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藻井
P.146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藻井①
P.147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⑤
P.148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
P.148 大同善化寺大殿藻井
P.149 新疆喀什卡提朵尔清真寺礼拜殿藻井
P.150 新疆喀什卡提朵尔清真寺礼拜殿藻井
P.151 北京天坛祈年殿藻井
P.152 天坛皇穹宇藻井
P.153 农村祠堂藻井
P.154 祠堂戏台藻井
P.155 祠堂戏台藻井
P.156 会馆建筑藻井

第四章 雀替、梁托、楣子、花牙子

雀替
P.159 雀替
P.160 河南济源济渎庙临水亭替木
P.161 浙江武义郭洞村住宅雀替
P.162 藏传佛寺殿堂柱头替木
P.162 清代标准雀替
P.163 宋《营造法式》头图④
P.164 北京紫禁城皇极殿雀替
P.164 雀替加花板
P.165 北京紫禁城皇极殿雀替
P.166 浙江郭洞村住宅雀替③
P.167 浙江郭洞村住宅雀替
P.168 浙江俞源村住宅雀替
P.169 浙江俞源村住宅雀替
P.170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房屋上雀替
P.171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房屋上雀替
P.172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房屋上雀替
P.172 山西介休张壁村可汗庙中央开间③
P.173 山西介休张壁村可汗届的龙形雀替
P.174 龙头雀替
P.174 象头雀替
P.175 雀替由扁平到长形
P.176 左右雀替相连
P.176 骑马雀替
P.177 柱间挂落③
P.178 柱间挂落
P.179 山西五台山寺庙挂落
P.179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0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1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2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2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3 山西晋中晋商大院建筑挂落
P.184 石牌坊雀替
P.184 有云墩、梓框的石牌坊雀替
P.185 有云墩的木牌楼雀替
P.186 砖牌楼雀替
P.187 琉璃牌楼雀替
P.188 砖雕门头雀替③
P.189 浙江诸葛村祠堂门上雀替
P.190 安徽住宅门头上雀替③
梁托
P.191 梁托③
P.192 梁托③
P.193 浙江新叶村祠堂梁托③
P.194 南方厅堂梁托
P.195 南方厅堂梁托
楣子、花牙子
P.196 楣子、花牙子图②
P.196 花牙子
P.196 北京紫禁城倦勤斋楣子
P.197 北京颐和园桥亭楣子②
P.197 北京颐和园大戏台楣子②
P.198 颐和园长廊柱子上、下方的楣子构件
P.198 长廊楣子的色彩
P.199 南方园林建筑的挂落⑥
P.200 《营造法原》挂落图⑥

第五章 斗、撑、牛腿

P.203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①
P.204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斗
斗栱
P.205 斗图
P.206 清代斗
P.208 斗的间色
P.209 斗的装饰
P.210 斗的装饰
P.210 各地建筑斗的彩绘
P.211 各地建筑斗的彩绘
P.212 斗上雕刻装饰
P.213 斗上两翼装饰
P.214 斗上的花板
P.215 斗上的花板③
P.216 斜
P.217 斗昂图④
P.218 昂的变形③
P.219 山西丁村木牌楼上的象头昂
P.220 云南云龙玉皇阁斗
P.221 云龙诺邓村牌楼上斗
P.221 山西李寨乡三教寺斗
P.222 福建培田村久公祠牌楼门斗③
P.223 云南大理住宅大门斗
P.224 云南大理住宅大门斗

P.225 简单撑
P.226 卷草形撑
P.226 卷草形撑
P.227 莲荷撑
P.228 草龙撑
P.229 动物形撑③
P.230 动物形撑
P.231 人物撑
牛腿
P.233 撑到牛腿过渡③
P.234 卷草发展图
P.234 卷草组合牛腿③
P.235 卷草组合牛腿③
P.235 如意组合牛腿
P.236 回纹组合牛腿③
P.237 回纹组合牛腿
P.238 动物装饰牛腿③
P.239 动物装饰牛腿
P.240 人物装饰牛腿③
P.241 人物装饰牛腿
P.242 人物装饰牛腿
P.243 人物装饰牛腿
P.244 屋檐下牛腿
P.244 浙江俞源村住宅牛腿③
P.245 浙江诸葛村丞相祠堂牛腿
P.246 浙江新叶村文昌阁牛腿③
P.247 牛腿加斗组合③
P.248 牛腿加斗组合
P.249 屋檐下的木雕装饰③
P.250 屋檐下的木雕装饰
注:
图名后有①者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图名后有②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提供。
图名后有③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组提供。
图名后有④者录自《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图名后有⑤者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郭黛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图名后有⑥者录自《营造法原》,姚承祖、张志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陈学良山水画作品选
·《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
·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
·儿时的夜
·百扇语意·陈辉
·积铢累寸:陈辉水墨写生...
·中国设计研究百年
·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研究
·天堂鸟:丁绍光艺术范式...
·茶镜:第二届国际茶文化...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俄罗斯素描解剖课程
RMB 20.00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