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序
日前,周矩敏到京公务,带着他的新作《奉安大典》来看我,攀谈之间品读其作品令我颇出意外。看多了周矩敏以熟练的水墨写意风格作都市园林人物画,饶有兴趣的人物造型,辅之以轻松放逸的笔调,显得别致独特,但以此表现人物众多的历史题材,则存在着一个方法、语言到形式、技巧转换的问题。其中如何找寻既保留自身优长,又适合表现历史现实情境再现的要求,想必耗费了矩敏大量的心智与劳动。可喜的是,与矩敏既有风格语言迥异的《奉安大典》不光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结合并反映了他的艺术个性特色,同时又达到了历史画创作所需具备的诸种要素,这无疑是他个人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同时由此也可见矩敏具有结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叙事场景和多人物组合大型国画创作的潜力。
《奉安大典》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迎接先总统孙中山灵柩回宁落葬的历史事件,作为史实,事件的起始与终结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由多个情节,乃至细节构成。绘画创作如何准确地驾驭主题,选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情节展开艺术想象,将之艺术地呈现开来,这是对创作者综合文化素养、历史知识积累、艺术眼光和创作能力的挑战。首先周矩敏放弃了仅止于写实记录事件的再现性表现手法,采取了依据史实主次,用多画面并置的方式,组合历史事件的多个侧面,巧妙地利用影像素材,经过精心剪裁弃取和重组、强弱化处理,将“迎柩”、“致哀”、“民众送葬”、“安葬”至陵寝四个情节依序组合展现,这对丰富主题内容的表现和增强画面形式的可看性确实有利,但无疑也对作者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和塑造众多人物群像的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周矩敏在结构整幅画面时,将凡在历史图片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参加当时葬礼的主要代表人物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将事件的主人公孙中山先生遗像通过运载灵柩的车头装饰表示出来,这解决了画面主题的核心要素。同时,他又将迎灵的仪仗队和政府百官安置在中心两侧,并特重描绘表情庄重肃穆的军人队列与移灵车队的排行,将送葬人群组合加以切分;又以轮船、火车长鸣的汽笛烟雾和弥漫横流的雾霭与远山呼应,形成天地同悼的静默氛围;再以第三层次远景的辅陈展现中山陵隆重的安葬典礼,有效地展开了因一代伟人壮志未酬身先殒的河山同悲的恸人情境,充分揭示、烘托了画面主题的历史意义,在诸多的描写同类事件的历史画创作中,周矩敏的《奉安大典》因此体现出新颖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价值。第三,描绘如此多人物的大型历史画创作,由于大量的生动素材和丰富的影像资料存在,这使得既有的中国人物画笔墨技法远远不足敷用,而周矩敏熟谙的写意方法也全然无法应对,周矩敏必须服从主题内容的大局去调整、调动可资利用的手法。经过深思熟虑,他适度吸收了历史图片中的明暗影像,转换为水墨表现,以线辅面,突出局部的墨块处理和色块对比,追求类似版面形式的亦线亦明暗色块的办法。过滤归纳去过多的局部细微变化,强化中心人物群像的塑造,有意弱化两侧部分的变化关系,增强气氛的渲染,使周矩敏的笔墨语言和有趣味的造型设计手法得以施展。此外,周矩敏在处理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技法也显得颇为独到,他将线造型的勾勒与色、墨面块的涂染有机地兼融于中,互为补充,达到了既写实且写意的绘画效果。概言之,《奉安大典》的创作完成既体现了周矩敏个人艺术创作实践变革的一次跳跃,也使他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当然,如果周矩敏能够对主要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更为精准到位,仪仗队士官形象的类别再能拉开对比距离,队列组合更加考究、民众场面的明暗效应再趋减弱的话,《奉安大典》应将是一件颇有特色的成功作品。
周矩敏天性聪颖,矜持的外表掩饰不住他艺术家灵变诙谐的天性。读他的园林人物画中《霞霁秋水明》、《故园》、《真水假山洵仙境》、《清荫苔色古》和《唯有故园风光奇》等作品,就能分辨出矩敏秉性中观察入微和性格中的机敏俏皮,加上长年浸润在传统园林文化环境中的熏陶和都市生活使然,以及他笔下的刻意趣味化,使周矩敏作品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人物形象传神而有韵致,从而也形成了周矩敏饶有意味的题材特色、造型特色和笔墨语言特色。想必但凡喜爱老照片的朋友和曾经对那个时代生活保有印象的人们一定能够从周矩敏生动的作品中读出某种怀旧的意趣来。
是以为序。
冯远
2011年10月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