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建筑装饰 >>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编著:陈志华、李秋香
开本: 出版时间:2012.10
印次: 2012年10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建筑装饰
ISBN: 978-7-302-29095-7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385.00

 

内容提要
  
这部书是我们二十多年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的阶段性小结。
中国有一期非常漫长的农业文明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大多数。传
统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乡土社
会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在乡知识分子和少数退休还乡的官吏,一
起创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
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土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
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
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庙堂文化、士
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同性,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中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
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
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
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乡土建筑当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
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
鉴价值。没有乡土建筑的中国建筑史也是残缺不全的。
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农村。农村里建筑品类之多样胜
过一般的城市,连书院、藏书楼、寺庙也大多在农村,更不必提路亭、磨坊、水碓、畜舍
之类的了。雕梁画栋、琐窗朱户、至少也并不次于城里。其实,城市里的建筑,从大木作
到细木作,工匠也都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在乡,农闲就背上工具进城,连皇宫都出自他们
之手。
但是,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的认识。一个物种的灭绝是
巨大的损失,一种文化的灭绝岂不是更大的损失?大熊猫、金丝猴的保护已经是全人类关
注的大事,我们的乡土建筑却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我
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们。
我们无力回天。但是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从聚落下手。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乡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宗
法制的社区中,所以,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
面相对应,作为它们的物质条件,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
制建筑,有寺庙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教建筑,等等。当然更有农业、
手工业所必须的建筑,例如磨坊、水碓、染房、畜舍、粮仓之类。几乎每一类建筑都形成
一个系统。例如宗庙,有总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筑,有家塾、义
塾、书院、文昌(奎星)阁、文峰塔、进士牌楼、戏台等。这些建筑系统在聚落中形成一
个有机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奠定了聚落的结构,使它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
会历史条件下乡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制度性需求。打个比方,聚落
好像物质的分子,分子是具备了某种物质全部性质的最小的单元,聚落是社会的这种单
元。我们因此以完整的聚落作为研究乡土建筑的对象。
乡土生活赋予乡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力求把乡土建筑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
研究,因此便是把乡土建筑当做乡土文化的基本部分来研究。聚落的建筑大系统是一个有
机整体,我们力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聚落的整体上,放在各种建筑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放在聚落整体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上。乡
土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是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共同基础,和它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乡土生活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和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也都有
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力求在这些关系中研究乡土建筑。例如明代初年“九边”的乡土建
筑随军事形势的张弛而变化,例如江南和晋中的乡土建筑在明代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有很大的变化,等等。聚落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成形的,这个发展过程蕴涵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容,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让我们对聚落做动态的研究。方法的综合
性是由乡土社会和建筑固有的复杂性和外部联系的多方位性决定的。
因为我们的研究是抢救性的,所以我们不选已经名闻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课题,而去
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历史价值的聚落。这样的选题很难:聚落要发育得成熟一些,建
筑类型比较完全,建筑质量好,还得有家谱、碑铭之类的文献资料。当然,聚落要保存得
相当完整,老的没有太大的损坏,新的又没有太多的增加。从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来说,更
希望聚落在各个层次上都有类型性的变化:有纯农业村,有从农业向商业、手工业转化的
村;有窑洞村,有雕梁画栋的村;有山头村,有河边村;有马头墙参差的,也有吊脚楼错
落的;还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等等。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中国乡土建筑的全貌,虽然
这个路程非常漫长。在区分各个层次上的类别和选择典型的时候,我们使用了细致的比较
法,要找出各个聚落的特征性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之间要有可比性,要在聚落内部有本质
性,要在类型之间或类型内部有普遍性。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极精致的或者极有
典型性的村子已大量被破坏,而且我们选择的自由度很小,有经费原因,有交通原因,甚
至还会遇到一些有意的阻挠。我们只能尽心竭力而已。
我们尽量减少选题之间的重复,很注意课题的特色。特色主要来自聚落本身,在研
究过程中,我们再加深发掘。其次来自我们的写法,不仅尽可能选取不同的角度和重点,
还力求写出每个聚落的特殊性,而不是去把它纳入一般化的模子里。只有写题材的特殊
性,才能多少写出一点点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挖掘题材的特殊性,是
我们着手研究的切入点,必须下比较大的工夫。类型性和个体性的挖掘,也都要靠比较的
方法。
我们每一个课题的写作时间都很短。因为,第一,我们不敢在一个题材里多耽搁,
怕的是这里花工夫精雕细刻,那里已拆毁了多少个极有价值的村子。为了和拆毁比速度,
我们只好贪快贪多,抢一个是一个。第二,头十几年,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固定的经费,
只能靠出版商的预支稿费工作。跟他们订的合同就是一年交一份稿子才能拿下一年的工作
经费。我们只好咬牙。如果精雕细刻地干,那就会弄不到一文钱的费用,连差旅费都没
有,怎么干法?工作有点粗糙,但我们还是认真地做了工作的,我们绝不草率从事。
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
望我们的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
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被彻底干净地毁灭。
现在,我们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老了,有人不像以往那样强劲了。望山,还那么高;望海,还那么深。我们对乡土建筑的研究,依然不过是一撮土,一滴水。
我们自知势单力薄,而人生不再,就不得不先把做过的一点点工作总结一下,自怜而已。
虽然理解乡土建筑价值的人在增多,但毁灭乡土建筑的力量增加得更快,我们无力
回天。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山沟沟里的中学读书,语文课的王冥鸿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题
过两句诗,我已经在前几年写的一篇散文中引用过了,现在再引用一次,那是:
“杜鹃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啼罢、啼罢,那血,它是热的!
陈志华
1998年春初稿
2011年春改定

 

目录
目 录
序 〇〇一
­第一章 村 落 〇〇七
一、乡土聚落的类型 〇〇九
二、村落选址和农业、手工业 〇一五
三、村落选址和水陆交通 〇二四
四、村落选址和居住安全 〇三三
五、风水与村落 〇四四
六、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上) 〇四九
七、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中) 〇六七
八、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下) 〇七三
九、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〇八三
十、商人介入村落建设 〇八九
­第二章 住 宅 〇九七
一、住宅与社会 〇九九
二、住宅的型制 一〇二
三、厅堂 一二七
四、卧室 一三六
五、厨房 一四三
六、院落 一四六
七、宅门 一五五
八、两种住宅为例 一七〇
­第三章 住宅举例 一七七
一、兰溪市的诸葛村 一七九
(一)诸葛村的商人之家 一七九
(二)演变 一七九
(三)堡垒与监狱 一八二
(四)基本型制 一八五
二、梅县的围龙屋 二〇〇
(一)围龙屋的典型型制 二〇〇
(二)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二〇四
三、长武县十里铺的窑洞 二一一
(一)黄土高原和窑洞 二一一
(二)窑洞居所的类型 二一二
(三)窑洞的构造及施工 二一七
四、石桥村的家族性集体住宅 二二〇
(一)家族性集体住宅的产生 二二〇
(二)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二二二
(三)外向的长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二二五
(四)圆形集体住宅 二二六
五、关麓村住宅的别厅 二三一
(一)别厅中的生活 二三一
(二)别厅的型制 二三四
(三)别厅的风格 二三四
­第四章 宗 祠 二三七
一、宗祠的兴起 二三九
二、宗祠与宗族 二四四
三、宗祠与礼法 二五三
四、宗祠与村子管理 二五五
五、乡土生活与礼法 二六一
六、宗祠与村落 二六八
七、宗祠的建筑 二七七
八、宗祠里的祭祀 三〇二
­第五章 文教建筑 三〇七
一、文教建筑与科举 三〇九
二、耕读生活一例---楠溪江诸村 三二一
三、学塾、书院 三三四
四、孔庙、科名牌坊、桅 三四五
五、文峰塔、文昌阁、奎星楼 三五三
六、惜字亭 三六六
­第六章 乡里文教建筑三例 三七一
一、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 三七三
(一)学塾初创 三七三
(二)明末清中叶的学堂书院 三七四
(三)南山书院的崛起 三七七
(四)清末民初的培田学堂 三八二
(五)妇女学堂---容膝居 三八三
(六)锄经别墅 三八四
二、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 三八五
(一)玉华叶氏的劝学传统 三八五
(二)书院和学塾 三八六
(三)文运与抟云塔、文昌阁 三八九
(四)文昌神与文昌阁 三九二
三、关麓村 三九五
(一)学堂厅的功能 三九五
(二)学堂厅的地位与位置 三九七
(三)学堂厅的类型和型制 三九八
­第七章 庙 宇 四〇五
一、有求必应的泛神崇拜 四〇七
二、来自人间的神灵 四一〇
三、神的居所 四二九
四、庙宇的型制 四四五
五、庙宇的公共功能 四五九
­第八章 其他建筑 四七一
一、亭 四七三
二、牌坊 四八〇
三、桥 四八七
四、文峰塔 四九四
五、水碓和碾子 四九九
六、枯童塔 五〇二
七、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住宅的施工 五〇五
­附 录 老建筑破坏惨状 五一三
后 记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一本未完成的书 五二一
陈志华、李秋香(2000---2010)乡土建筑研究著作目录 五二三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陈学良山水画作品选
·《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
·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
·儿时的夜
·百扇语意·陈辉
·积铢累寸:陈辉水墨写生...
·中国设计研究百年
·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研究
·天堂鸟:丁绍光艺术范式...
·茶镜:第二届国际茶文化...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