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序
2011年9月29日9时29分,随着剪彩的红绳断开落下,缤纷的礼花飘飞中庭,安徽省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安徽博物院新馆以它典雅厚重、独具特色的风采迎来了参加开馆仪式的八方宾朋。在随后国庆佳节的七天时间,观众的参观量就达15万人次之多,是免费开放前安徽省博物馆10年的观众总量。看着早晨6点半就赶来排队,绵延数公里长的观众队伍,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场胜战之后的如释重负与随之而来的任重道远纷至沓来。
经过近5年的艰苦奋战,安徽博物院新馆推出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四个特色专题展览—《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江淮撷珍》。《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安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分为“人类遗存 涂山会盟—史前时期的安徽”、“青铜礼乐 夷楚华章—夏商周时期的安徽”、“王侯风流 曹操雄略—汉魏晋时期的安徽”、“河运通达 清名流芳—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和“中都基业 天下徽商—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部分。展出文物12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6件套,以凌家滩史前玉器、战国青铜重器等系列精品文物为重点,为观众展现了安徽区域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
《徽州古建筑》分为水口、牌坊、祠堂、民宅、建筑结构与装饰艺术五个单元,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徽州地区人文历史风貌和古建筑艺术特色,全景式营造徽州古村落的美轮美奂,让观众尽情感悟徽州古代建筑的特色与魅力。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齐全着称于世。文房四宝在发展祖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安徽文房四宝》专题陈列,展出纸、墨、笔、砚四种400多件套文物,以及多种造型美观、制作精巧的笔筒、墨床、镇纸、印章等文房清供,清雅朴素,尽显文人气韵。
古代书画是安徽博物院的特色馆藏之一,其中又以明清时期新安画派为代表的安徽地方书画流派的作品最为丰富。《新安画派》精选了我院所藏新安画派名家名作90余件,按照时代顺序,分为“画派先声”、“海阳四家”、“群英荟萃”和“艺风流长”四个部分,展出了新安画派各时期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通过别具特色的陈列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明清时期新安地区的文化风貌和艺术特征。
《江淮撷珍》重点展示了院藏部分没有在其他陈列中展出的一级文物(含2件一级甲等文物),如宋代金扣玛瑙碗、元代张成造剔犀漆盒和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清代汤鹏、梁应达铁画艺术作品,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金银玉器、精美的竹、木、牙雕制品等院藏古代工艺珍品。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反映出安徽各个时期的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随着现代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展览图录的编写出版已成为整个陈列展览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列的延展与深入。在展览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展厅面积和展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文物历史信息只能粗略带过或无法展示,而图录正是立足于展览,以更宽泛的文化视角解读展览内容,更清晰地梳理历史脉络和文化信息,以弥补展览的缺憾和不足。
图录分为五卷六册,以清新严谨的叙述笔触,试图以丰富的笔墨论述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力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融知识性、可读性、艺术性、学术性为一体,读者可以从图录中深入了解安徽地域文物之厚重,文化之丰富,历史之悠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徽博物院新馆的建设落成,五个基本陈列的成功展示,展览图录的编辑出版,凝结了安徽博物院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劳和汗水,展现了安徽博物院人才队伍的智慧和创造,昭示了安徽博物院蓬勃发展的后劲和愿景。安徽博物院走过了50余年的奋斗历程,经过几代博物馆人艰苦拼搏,达到今天的建制规模,这是全院人的骄傲,也为安徽文化建设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欣逢盛世,安徽博物院将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上继续开拓进取,铿锵前行。
是为序。
2012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