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a03.gif)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版画木刻 >> 武夷山水茶 |
|
![](http://img4.artron.net/ebook/107429/tst107429.jpg) |
> 武夷山水茶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作者:
|
编著:邵克萍 |
开本: 16 |
出版时间:2008.06 |
印次: 2008年6月第一次 |
所属类别:版画木刻 |
ISBN: 978-7-80678-861-5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68.00 |
|
|
|
|
内容提要
原序
叶作舟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二十里,与赤石镇仅一溪之隔,铅建(铅山至建阳)公路经此,不但以风景秀丽奇伟着闻东南,且以出产“岩茶”誉驰海外。
西湖以水胜,黄山以山胜,武夷则以山水兼胜。
武夷风景有所谓“三三六六”者,三三为九,即是九曲溪;六六三十六,即是全山百余峰岩中景色特着之三十六峰岩。峭壁危岩,岭崎突兀,清溪曲曲,萦洄其间,飞壁流丹,洵足怡情而悦性。自六朝历唐而宋,因朱熹讲学五曲溪畔之武夷精舍,自后名贤学士游履接踵,俯仰咏叹,寄情篇什,更为名山生色不少。
山中谷底涧边,遍是茶苑,香高味厚,品质优异。唐代中叶以后,已为士大夫阶级所赏识;宋元两代,且曾作为贡品,元至德间,并于四曲溪畔有“御茶园”之开辟,设官焙茶,一时称盛,至明季始废。良以“山中土气宜茶”,故“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迄今岩茶之名,依然脍炙人口,自非偶然。岩茶中有所谓“单丛”者,为优秀之茶树,所植仅一二本,故尤为名贵。
三十二年(1943年)秋,茶叶研究所为发扬名山名茶起见,有《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一书之编印,由陈舜年、俞庸器二兄主其事,余为从旁协助。稿成后,觉不可无图以为表彰,得野夫兄之介,因乞邵克萍兄入山重游,作写生画多幅,付诸木刻。兹书已出版,图多未能全容,克萍兄因另出画集,题为《武夷的山、水、茶》,嘱写数语为序,并于各图略加说明以作介绍,欣然从之,而竟自忘其不文。
克萍兄籍镇海,余家百官,同生长于滨海之乡,今以战时职业关系,萍踪偶合,同来武夷山麓,且因图绘名山,有此一段巧遇,亦足快生平。余素性爱画而不识画,于木刻亦然。克萍兄所作木刻画,识者自知之,自无待门外汉再作费辞,弟印象所得有不能已于言者:觉选题取材,独具匠心,光度刀触,匀到秀劲,今以套色付印,更觉美妙而动人,读者未悉有同感否?
本册共收图十二幅,武夷精华已尽在此。而于茶事方面,计有“御茶园故址”、“梯式茶园”及“名丛大红袍”三幅,合山水茶于一集,足为名山名茶寿。读者手此一篇,于赏鉴艺术作品之外,画里山水,当足供卧游;纸上名丛,将为香生齿颊欤。
三十三年(1944年)三月八日
写于茶叶研究所企山茶场
新序
郑春
武夷山是一方历史的沃土、文化的富矿,它时常给你收获的惊喜和精神的滋养,这一次也不例外。当我搜寻到抗战时期木刻运动在武夷山的史料后,兴奋不已,虽然只有文字的片断,反映当年火热革命生活和艺术教育内容的资料很少,但还是按捺不住这一喜悦。鲁迅先生开创的新兴版画运动的源头在上海,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这一喜悦与在上海的龚云表老师分享,因为要完成后续的工作,非龚老师莫属。电话中龚老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事。很快,他在一周后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徐龙宝老师一起拜访了老版画家杨可扬、邵克萍,得到了他们的倾力支持。龚老师把第一次采访的情况发给我,我才知道采访杨可扬先生还是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干部病房里完成的。正是有了这第一手资料,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并着手《武夷山水茶》的编辑出版工作。
《武夷山水茶》原名《武夷的山、水、茶》,这本木刻画册在抗战时期出版,对于武夷山文化增加了一个新的宝藏;对于红色胜地武夷山,又增添了一个精彩的华章。绵延伟峻的武夷山脉历来是阻隔纷争战乱的屏障,造就了崇山峻岭宁安的崇安。自唐始,中原贤士文人避战祸而游历于这一方净土,文脉渐兴;宋元时鼎盛,武夷山记载了大儒朱熹孕育理学,词宗柳永成长以及李商隐、范仲淹、陆游、徐霞客的足迹。木刻家郑野夫先生创办的“中国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工厂)”从浙江丽水辗转江西上饶,于1942年迁至崇安赤石,一群爱国热血青年在一间简陋的旧屋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起了木刻作坊,开始了宣传抗日、开启民智、培养青年的工作。他们用武夷山资源丰富的茶木做刀柄,制作木刻刀,提供给全国各地的木刻青年;组织木刻创作辅导,创作出大量形象、生动、便于复制流传的版画,扩大了抗战宣传。在赤石期间,他们编写了《新艺丛书》;《给初学木刻者》,为木刻青年提供创作帮助;《鲁迅与木刻》,介绍了鲁迅对木刻艺术的倡导扶持;《活页画帖》,收集了前苏联版画和国内优秀木刻作品等。他们利用版画,还开展了武夷山水茶、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创作出版了《武夷的山、水、茶》、《民族健康》等宣传画册。不定期出版《木刻艺术》和《木合》杂志,反映战时木刻运动信息动态,并在全国各地举办流动展览。1946年,“木合厂”迁往新兴木刻运动的发源地上海。
武夷山有幸作为抗战木刻运动的重镇,载入中国版画史册。抗战时期,一批革命青年为唤起民众,以木刻为武器,树旌旗、擂战鼓,催生新中国的曙光。需要特别缅怀记录的是,在赤石这块红色土地上,新四军流动宣传队成员、青年版画家林夫先生,因皖南事变被囚于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在赤石暴动中壮烈牺牲。先驱高举的革命火炬,照耀着武夷山这片红色的土地。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以“山、水、茶”闻名于世,现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在那抗战救亡的年代,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在用木刻武器战斗的同时,倾注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他们关注民族健康,宣传武夷的山、水、茶,这种革命情怀和人文意识尤其难能可贵。《武夷山水茶》是一本介绍武夷山风景和茶的作品集,此次重印出版,既体现其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武夷山这一风景名胜、历史名城和武夷名茶。
感谢老版画家邵克萍、杨可扬先生!
向在“文革”中受害的版画前辈郑野夫先生致敬!
向在赤石暴动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辈、版画家林夫先生致敬!
2008年5月于武夷山
|
|
目录
10 原序 叶作舟
12 新序 郑春
17 图版
18 大王峰
20 玉女峰
22 天游峰
24 文公祠
26 天心岩永乐禅寺
28 流香涧
30 水帘洞
32 鹰嘴岩
34 兰谷岩
36 御茶园故址
38 梯式茶园
40 名丛“大红袍”
43 文献
50 编者按
62 为开展木刻运动做些实事 邵克萍
68 艰苦创业的《新艺丛书》 邵克萍
76 邵克萍艺术生涯二三事 杨可扬
80 回忆野夫 杨可扬
85 武夷山老照片
96 再版后记 邵克萍
100 编辑手记 龚云表
106 作品索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