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其它杂项 >> 创新发展六十年: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60周年纪念
> 创新发展六十年: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60周年纪念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编著:《创新发展六十年》编委会
开本: 16 出版时间:2012.09
印次: 2012年9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其它杂项
ISBN: 978-7-111-39598-0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88.00

 

内容提要
  序
一部60年创新发展的历史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机工)已经走过了60年光辉的历程。回首机工60年走过的道路,机工的事业始终与整个国家和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机工60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为国家和机械工业服务的历史,又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科技出版社之一。1950年国家重工业部、全国总工会、三联书店发起成立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年科学技术出版社更名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也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行业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之一。1958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资料室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情报室组建设立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情报研究所,几经更名成为现在的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197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机械工业出版社整体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情报研究所,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院社合一格局。
1952-1977年是机工的创建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机工走过了一段起起伏伏的曲折路程。20世纪50年代,国家各项事业和机械工业蓬勃发展,那也是老一辈常常怀念的创业时期。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机工积极围绕行业发展努力探索,从无到有、从粗至细,逐步形成了信息出版队伍,以及初步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三年困难时期,机工的工作受到了影响,至60年代中期,机工的元气刚刚恢复,“十年浩劫”又把机工的事业推到了濒于停滞的境地。1972年以后,机工的工作才在艰难的环境下逐步缓慢地恢复起来。
1978-1999年是机工的转型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机工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阵痛,也收获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机工的工作回到了历史上较好的水平,机工的事业重新走上了正轨。20世纪80年代,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机工紧密配合国家和机械工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创造和采用有效的服务方式和传播方式,推出了一大批符合国家和行业需要的重大研究成果和重点图书产品。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机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了经济意识,明确了经营责任,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了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自身的经济实力。1999年,机工参加原国家经贸委所辖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研院所改革,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
2000年至今是机工的快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机工顺势而上,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院社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规范运作,在前几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上了一条符合院社实际和发展要求的企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先后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百佳出版单位等荣誉。
经过60年的发展,机工已成为中国工业领域最大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之一和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出版社,年销售图书3500万册,年发行期刊700万册,年度经营规模超过了9.5亿元,有形原值资产规模超过了13亿元,形成了完整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服务体系,主营业务横跨图书、期刊、咨询和分销四个产业,产品涵盖图书、期刊、数据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是集纸介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为一体,研究、出版、培训、印刷、发行纵向一体化的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信息内容提供商和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社,为机械工业振兴和国家科技、教育事业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机工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得益于党对信息出版业的正确指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得益于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得益于院社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得益于机工一代又一代信息研究和出版工作者矢志不移的拼搏奋斗。对此,我们深存感激和崇敬之情。
机工前50年走过的道路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努力发扬优良传统。机工前50年积累的经验、形成的传统是机工新世纪工作的基础,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机械工业服务、为生产和科研第一线服务的方针;我们始终坚持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我们始终坚持了“模拟法人”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了上届领导班子确定的考核办法等等。实践说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机工在新世纪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坚持思想先行,用科学发展观提高员工的认识。发展理念对企业来讲是最关键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一旦让员工掌握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就会对院社的工作实践产生巨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本世纪以来,机工坚持把员工的思想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狠抓不放。我们坚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出版宗旨和思想境界,不断教育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明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既是出版人的政治责任,也是出版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真正把院社的工作融入时代进步的大潮中去,真正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服好务,我们才能找到存在的社会价值,也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我们坚持引导员工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教育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明白,只有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用科学方法改进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使命,也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我们坚持引导员工顺应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不断教育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明白,只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实现出版规律和市场规律相结合,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出版宗旨,也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发展要求、又切合客观实际的前进道路。坚持思想先行为机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三是坚持做好战略谋划,引领机工事业沿着正确的路线图前进。本世纪以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合理、奋发向上的目标凝聚人心,用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统筹各方、渐进完善的战略安排指导工作,保证了院社工作方向明确、力量集中,有计划、有安排、有节奏,紊而不乱、循序推进。“十五”期间,利用“入世”和国内市场空间较大的有利时机,我们制定了以“圈地战略”为核心的四大发展战略,围绕院社的定位尽可能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项目,极大地扩展了机工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一个五年计划机工经营规模增长了160%。“十一五”期间,为了牢牢占领已圈到的市场并争取高产丰收,我们制定了以“纵向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六大发展战略,把院社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转向已占有领域的纵深,在已占有领域的做深做透上狠下功夫,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机工的竞争力,有效巩固了机工的市场地位。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机工的经营规模在“十五”的基础上又实现了60%的增长。“十二五”开始,在总结前两个五年计划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对需求的长期影响,我们制定了以“定制服务”和“复合增长”两个战略为核心的五大发展战略,按照选定的用户需求提供对称的产品和服务,按照能够实现定制出版、定制服务的需要来提升机工自身的能力,按照持续经营的原则来考量投入产出;既要深耕“熟地”、也要有条件地开发“生地”,既要坚守纸质产品、也要“一次采集多次利用、一个产品多载体传播”,既要围绕定制的产品通过营销把潜在的受众“做宽”,也要围绕定制的对象通过配套把服务“做宽”,从而通过这种定制服务、复合运作的方式,在“十二五”实现机工业务新的增长,近两年的实践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坚持做好战略谋划为机工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图,保证了机工在前进道路上不走和少走弯路。
四是坚持不断审时度势,果断把握增长机遇。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持续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需求不仅在内容上急剧变化,在内容表达方式上也快速升级。机工紧跟需求变化,果断抓住增长机遇,在产业发展上实施了三个跨越。一是实施了从服务一个行业向全方位服务的跨越。亚洲金融危机平息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机工抓住机遇大力开拓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经过不懈努力,既站住了脚,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真正成为了综合性科技内容提供商。二是实施了从科技出版向教育出版的跨越。进入本世纪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快速增加,国民受教育的热情不断上升,这在客观上激发了社会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我们研究发现,世界上凡是大型出版社均是教育大社。在这种情况下,机工决心加大投入、大力开拓教育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机工教育已覆盖高教、高职、中职、技能、基教五个层次和机电、汽车、经管、建筑、计算机等多个大类学科,经营规模已占据机工社半壁江山。三是实施了从纸质产品向数字出版的跨越。进入本世纪后,知识和信息的海量化与人们用于搜寻、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的尖锐矛盾强烈呼唤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正是从这个时点上开始快速发展、快速成熟的。因院社合一的关系,我们对这一趋势比较敏感,也比较早地开始了对数字出版的探索和积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软件版手册图书的自动生成平台;拥有了电子书、电子刊的生产、销售、经营平台;拥有了整合文献、期刊、图书、网络等资源并提供知识、信息整体解决方案的专有技术基础和资源积累平台。前两个跨越成就了机工的现在,我们相信第三个跨越的积累将成就机工的未来。
五是坚持工作讲科学,不断提高业务运作水平。业务运作方式是业务运行的平台,有了先进的业务运作方式,业务运行才会有先进的功能,有了高效的业务运作方式,业务发展才会高效率运行。进入本世纪以来,图书产业通过持续推进资源线、流程线、营销线三条线创新,逐步形成了“定制出版、编发协同、营销推动”的新型业务运作方式。在资源线方面:为适应经营的多元化,我们对出版资源进行了分类、分层、分领域专业化配置,对编辑、营销、发行进行了专业化分工;为及时充分满足需求,我们制定了间接、直接需求调研的流程和办法,制定了通过适应性研究和竞争性研究形成选题的办法,制定了把好选题做成好书的18步工作法。在流程线方面:为规范并提高流程效率,我们开发运用了网上编务系统,开发运用了财务、出版、发行网上业务系统,开发运用了网上物流管理系统;为提高生产的适应性,我们建立了分社编辑、编辑加工中心、社会编辑三位一体的书稿加工体系;建立了一支为我所用的从事设计、校对、描图等业务的社会力量。在营销线方面:为适应渠道的变化,我们搭建了一渠道和二渠道分开、店面书与教材分工的专业化销售体制,开发并运用了定制发行数据库;为适应图书信息送达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分社营销、营销部营销、销售部营销三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开发并运用了网上营销产品定制生成系统。期刊产业通过持续推进内容、活动、发行、广告四条线创新,逐步形成了“需求牵引、领域集成、刊网互补、四线联动”的新型业务运作方式。在内容线方面,充分利用调研成果,按需求取向调整选题结构,加大对读者关注的技术热点、操作案例、工具方法和延伸阅读等内容的策划力度,努力形成不断提升内容价值和话语权的能力。在活动线方面,充分利用媒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活动形式、会议内容、流程操作的创新力度,加快对二次传播组织方式的探索,形成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和宣传推广价值的能力。在发行线方面,加强发行数据库的更新、建设,加强网媒读者的积累、维护,努力探索沉淀读者与评测读者的方法与手段,形成不断提升阅读率和阅读检测水平的能力。在广告线方面,强化按需策划、系统策划、快速策划,强化全过程、多媒体、菜单式、打包推广服务,形成不断提升服务价值的能力。咨询产业开创了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和长线化战略咨询的新格局。分销产业创建了“三位一体、错位经营”的业务运作方式,初步形成了统一信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运行平台。
六是坚持推进管理进步,着力提升整体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决定一个组织运行的效率。为提高组织活力,增强院社各个环节对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进入本世纪以来,我们按照把院社本部建成调控中心、投资中心、制度中心和服务中心,把一线经营单位建成经营中心、赢利中心、开发中心和市场中心的目标,构建起了院社班子决策重大问题、职能部门保障日常运行、一线经营单位在一定框架下自主经营的经营管理格局,形成了以模拟法人制度为基础的“分领域经营、集团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方面,我们重点抓了经营单位的模拟法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能调控、可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各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使其拥有了领域经营权、资源和资金使用权、用人和分配自主权,拥有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同时,辅之以盈利与分配密切挂钩的办法,用人、用钱、用资源自主与院社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激发活力与院社发展目标的协调,实现了小利益和大利益的一致,实现了放开与管理的均衡。在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了基数配置、宏观调控、鼓励先进的制度。在生产管理方面,形成了按周期控制进度、季节性调度能力的格局。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两级负责、重点卡位、鼓励与处罚相结合的体制。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了基本财务制度和收支配比、控制结构的预算制度,形成了集中管理与分别实施的运行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了广纳贤才、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制度体系,招聘、培训、培养形成了联动机制。在绩效管理方面,实现了一线与业绩挂钩、二线与一线挂钩、干部与职工挂钩、分配与积累挂钩的格局。管理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院社经营的有效性和运转效率。
七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只有装备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动力和灵魂。进入本世纪以来,机工快速成长要求加快培育机工文化。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规划、一起落实,在业务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机工特有的文化。我们倡导尊重科学和实践的文化,形成了“领导坚持民主决策,单位争创学习型组织,个人争当研究型员工”的风气;我们倡导服从大局和集体的文化,形成了“为中华崛起传播智慧,为机工成长提升自我”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倡导奉献和拼搏的文化,形成了“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合作”的企业精神;我们倡导弘扬民主与法制的文化,形成了“上岗看素质、收入看业绩、提拔靠竞争、采购阳光化”的秩序,形成了“共产党员先进标准、干部行为准则、员工行为准则、工作流程化”的标准体系;我们倡导营造健康与快乐的文化,形成了“就餐、健身、休假、保健、医疗”成龙配套的保障制度。机工文化的形成使机工前进的脚步更加扎实、更有活力。
机工未来的发展道路应该怎么走?从60年的经验和未来竞争的趋势看,我认为,机工必须继续坚持推进理念、业务和机制创新,必须继续坚持沿着创新发展的道路加快前进,舍此别无他途。
从国内外企业与客户双方近十几年的博弈来看,片面地追求股东价值与企业价值都会使企业陷入误区,企业发展正确的道路还是要回归到全心全意地提高客户价值这个轨道上来。因此,机工未来发展必须要把创新发展的核心目标放在不断提高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客户价值上。图书产业围绕提高客户价值,要在对接知识和需求、提高传播效率、提高阅读的便利性方面狠下功夫;期刊产业围绕提高客户价值,要在提高内容、活动技术含量和创造低成本、高效率推广模式上狠下功夫;咨询产业围绕提高客户价值,要在预研、积累资源、形成专业优势上狠下功夫;分销产业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登高望远,我们对信息出版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机工的信息出版事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关键是我们要惜时如金牢牢抓住新的机遇,并矢志不移地全力拼搏创新,唯如此,机工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六十年耕耘,六十年创业,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铸就了机工六十年的辉煌。诚挚地祝福机工在未来的前进征程上满怀激情、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信息内容提供商和名牌大社,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机械工业的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2012年8月8日

 

目录
目 录
序:一部60年创新发展的历史 王文斌
机工概况 001
机工总体发展情况 002
机工主营业务发展情况 006
机工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及基础条件情况 020
附录:2000-2011年机工获得的主要奖励及荣誉 027
经营的实践—新世纪以来机工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索 031
机工的经营思想
高举科学的旗帜继续前进---为《信息出版报》改版致贺 王文斌 032
定制出版:图书产业从粗放发展转为精益发展的桥梁和目标模式 王文斌 034
三年调研所思所想录以备考 王文斌 036
机工的基本经验
机工十二年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做法 046
机工“十五”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056
机工“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059
机工的产业实践
根深柢固扬机工特色 枝繁叶茂领科技潮流---机工科技出版的经营探索与实践
杨民强 李万宇 薛俊高 张俊红 丁 诚 065
掘来清泉泽桃李 扬帆书海弄潮头---机工教育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林 松 张敬柱 李超群 王世刚 张祖凤 王淑花 崔占军 078
用专业、经典知识承载商业与责任---华章的国际化、市场化探索 周中华 顾 煦 张广宇 090
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机工传媒 栗延文 李 鸿 张丰收 102
激荡十五年 踏歌伴行中国制造业---弗戈工业媒体的国际化探索 肖 捷 何 发 113
把握时代脉搏 再创信息咨询工作新局面 石 勇 左浩泓 赵少平 127
一道书香四溢的文化风景线---百万庄图书大厦六年发展回顾 范兴国 缪立进 135
我的机工情缘 143
我与机工
机械工业出版社,好! 杨叔子 144
我和机工三十载 唐任远 146
因阅读而富足 陈春花 148
路十载 长相知 全心意 路长全 153
和衷共济六十春 陈伯时 158
三十载风雨笔耕岁月 三十载温润合作真情 金大鹰 161
十载合作精诚致 今日追忆展未来 王长兰 167
广袤的土地、辛勤的园丁和心无旁骛的牛 张燕宾 170
结缘机工 成就发展 刘瑞新 172
拾零三事有感 王先逵 175
二十年精诚合作 一辈子刻骨铭心 白 公 178
人生伴侣 指路明灯 刘 飞 182
我与机工的深情 王其昌 185
我的24年写作历程 梁 森 187
为机械工业出版社60华诞而感 李 宏 190
机工,我的娘家 胡建生 193
精诚合作问鼎房地产图书 余源鹏 196
同舟共济 肝胆相照 宗 兰 200
键盘上的情愫 周智文 202
机工助我走向事业成功 汤留泉 205
用爱诠释教育 以心传播智慧 张振鹏 208
写在机工60华诞 乙 臻 210
我在机工
机工的经营哲学---新世纪以来机工的管理实践 郭 锐 214
继承机工编辑的优良传统 吴曾评 221
机工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是指引分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亲历电工电子分社的发展 牛新国 225
我的机工情缘---十年 孙 业 233
美丽的相遇 何士娟 236
想起特殊时期的那些事 卢若薇 238
我比你小30岁 王佳玮 244
在机工成长 为机工祝福 曹雅君 247
集知播识的平台 受人尊重的企业 徐永杰 249
从青涩走向成熟 苗 强 254
风雨一甲子 十载机工情 吕海莺 258
酿情酝缘三年陈 董一波 263
往事如歌 岁月无痕 王晓青 265
留下的不只是岁月 杨 芳 270
不一样的体验都在一个单位里实现 李卫玲 275
对着60岁的你说恋上你的美好时光 邢海涛 279
机工伴我快乐成长 李 杨 285
这份情 慢慢品 游晓秀 288
行业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王丽华 291
历甲子岁月 循誓言永恒 罗 蓉 294
我的机工情缘 任维东 297
六十年足迹—机工大事记 303
机工大事记(1949-2012) 304
编后记 389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木构架的奇迹
·家的记忆
·触摸西方建筑
·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图解词...
·中国园林图解词典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西方建筑图解词典
·中国园林图解词典:白金...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白金...
·当代建筑语言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