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工艺美术 >> 远古之花:甘肃省博物馆彩陶精品 |
|
 |
> 远古之花:甘肃省博物馆彩陶精品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作者:
|
编著:贺春旎 |
开本: 16 |
出版时间:2013.01 |
印次: 2013年1月第一次 |
所属类别:工艺美术 |
ISBN: 978-7-5010-3673-8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150.00 |
|
|
|
|
内容提要
甘肃史前彩陶文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滔滔河水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款款入海。大浪淘沙,滔滔不绝的河水带走了星移斗转的历史;沉泥积淀,孕育了辉煌千古的彩陶。
黄土高原地带,以渭河河谷为最宽。由于经常性的洪水泛滥,渭河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这里的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润如橙黄色粉糕,质地细腻而具有柔韧性。这一方充满了灵气的黄土地,成为彩陶的故乡。
陶器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结晶。是最早将彩绘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制陶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和物理变化来改变物质性能的创造性的活动,在相对密封的氛围中,土器经过炽火持续的焙炼,升华成致密坚硬的陶器。
陶器不限于中国,是一切古文明在初露曙光的时候所必然经过的途径。比中国还要发达的古文明,如西亚细亚的两河流域,陶器出现得非常早。但是在这些古文明中,金属出现得太早了,陶器的风采很快就被金属器所取代。当埃及人开始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中国人还在烧彩陶的罐子。然而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拥抱着陶罐,愉快地过了几千年。
陶,铸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在陶器产生前,人们用葫芦及其各部分来做器皿。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陶器主要以模具敷泥法制成,大多数的造型脱胎于葫芦器。
制陶者又从枝条编成篮筐的方法中获得灵感,用泥条盘筑法制陶,摆脱了模式的束缚,拓展了陶器造型的空间。人们从用手盘筑泥条发展到依靠陶轮的旋转来盘筑泥条,运用陶轮制作的陶器具有均匀对称的美感。彩陶的烧制,从露烧到窑烧,又从横穴式窑发展到竖穴式窑,陶器的烧成温度愈来愈高。陶质从夹细砂陶发展为细泥红陶和橙黄色陶,为陶器上的彩绘纹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居住在渭河流域的人们,最早掌握了在陶器上烧制彩色纹样的技术。他们用赤铁矿研磨成的赭红色,鲜如热血,令人兴奋,成了首选的彩陶颜料。继而又用铁和锰为着色元素,制成微带褐色的黑颜料,醒目的黑色成为陶器彩绘的主要色彩。于是黄河流域最早产生了以立体造型与彩绘图案纹样相结合的彩陶。
彩陶兴起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制鼎盛的时期。彩陶上图案纹样的题材和造型都是受到严格制约的,彩陶纹样就是氏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因此典型的彩陶纹样被作为区分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主要根据,先民世代相延不息的篝火,照亮了蒙昧混沌的古代世界。
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特征的,“神农耕而作陶”。产生在深厚的黄土地上的粟文化和以彩陶为特征的陶文化,成为史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仰韶文化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的发现,为解决中国彩陶起源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显示出原始性。陶坯是用分层敷积法制成,陶质酥松。胎心为夹有均匀细砂的泥料,器表用较细的不含砂的泥料通体敷成。陶器有了这种较细而润滑的表面,为在上面绘制花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地湾文化陶器的器物种类少,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器物造型简单,以半球形和球形为基本造型。圜底钵和底部加有三足的圜底钵是主要的彩陶器型。彩陶纹样十分简单,在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带纹。红色宽带纹作为中国彩陶上最早的花纹样式,犹如曙光中的一抹朝霞,随之,彩陶艺术绚丽夺目的光芒喷薄而出。
甘肃中南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连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闪发出这两大体系的文化碰撞的火花。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5230年至4850年。马家窑类型的主体是继承黄河流域的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而发展的,彩陶器物都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马家窑类型的喇叭口彩陶平底瓶的器形,也是源自石岭下类型。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彩陶器形以圈足为特色,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圈足的豆、罐和三联杯,能看出大溪文化彩陶的影响。二方连续旋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主要花纹,而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也有类似的旋纹。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融入了长江流域彩陶的因素,为这一区域的黄河彩陶注入了新的活力。马家窑类型彩陶艺术展现了新的辉煌,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图之灵妙、技法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犹如出峡河水,有着飞动的气势,充满澎湃的激情。马家窑类型彩陶花纹中各种神化了的动物图纹,组成了神秘的灵异世界。奇特的人面鱼身纹是氏族的始祖神形象。人自身的艺术活动和生产场面,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上首次得到表现,简洁概括地描绘出集体舞蹈人物和两人抬物的生动形象。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几何形纹样,多采取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图案显得丰富耐看。各种动感强烈的旋纹,像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都统一在生生不息的旋动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布局独具一格,在盆、钵内饰有繁丽的图案,瓶和壶的器表上满绘花纹,图案纹样与立体造型妥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构成形式中,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突破了呆板的对称格式。马家窑类型彩陶图案中的点,犹如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
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命名。洮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最长的支流,洮河下游发现的史前遗址最为密集。洮河是湍急的河流,在洪水暴涨时,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洮”字含有淘洗的意思。河水滔滔不绝地淘洗,积淀了细腻的陶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半山类型的彩陶,渐臻彩陶艺术的高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半山类型彩陶达到空前的繁盛。稳固的定居生活使陶工能精益求精地制作彩陶,彩陶图案具有繁丽精美的艺术风格。体量较大的壶、罐、瓮等贮盛器,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形。这类彩陶腹部浑圆饱满,近于球形。花纹饰于上腹,在俯视或平视时,分别看到圆形和半圆形的填充图案,皆构成完美的图案画面,在立体设计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半山类型的彩陶纹样中,几何形纹样占大多数,其中以二方连续旋纹数量最多,因而具有代表性。由半山早期的结构简单的旋纹,演变为半山晚期的层次复杂的旋纹,像点滴涌泉汇成潺潺小溪,涓涓细流造成奔腾大川,集纳百川掀动大河巨澜。不断延伸的旋纹,流淌出半山氏族人们的生命的河流,充满了自强不息的活力。
由半山类型繁花似锦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马厂类型彩陶器形和图案纹样都变得多样化,在彩绘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彩陶艺术登上了新的境界。
起始于半山类型彩陶的神人纹,发展到马厂类型,衍生出许多变体的样式,有的仅以分解的局部纹样示意地表现神人纹。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了一件浮雕裸体人像彩陶壶,壶腹背面绘着变体神人纹,它们是神人共同体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马厂类型的一些彩陶造型增强了直线的因素,彩陶纹样也相应地多以直线构成,有的用几十根至百余根的竖线和横线组成回形的网纹,俨然是工整的界画。马厂中晚期的彩陶腹部以上多以褐红色作底衬,再以黑色绘花纹,但花纹的绘制愈来愈简单粗糙,精心制作的彩陶已属凤毛麟角了。
在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文化飞驰南下,与黄河上游的农业文化交汇,对这一地区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再囿于生长谷物的黄土地,不再厮守薪尽火传的陶窑,在饮马的长河中淡隐去昔日彩陶的精丽的姿影,随着河水的奔流,繁衍着绿色,滋育着畜群。在草原之风的熏沐下,在黄河上游,重新孕生了简洁而刚劲的彩陶。
齐家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从质细胎薄的双大耳高领彩陶罐的造型,看出来自东方的龙山文化的影响;饰有红彩的三角形网纹和套叠的三角形线纹的圜底夹砂彩陶罐,是摹拟草编器的样式,透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
比齐家文化年代略晚而分布地域更西的四坝文化,彩陶更强烈地反映出畜牧生活的特色。彩陶器形一般较小,一些彩陶有四个系耳,便于提绳携带。作为饮器的单耳彩陶增多。在彩陶上较多地绘画和雕塑着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四坝文化的彩陶艺术是在畜牧生活的氛围中产生的。四坝文化的影响还远及新疆东部,黄河彩陶迈上了西渐的道路。
分布在河湟地区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仍以彩陶为特征,用简洁鲜明的表现手法绘出双钩曲纹、日月纹、犬纹、水鸟纹、飞鹰纹、羚羊纹、蜥蜴纹、鹿纹等彩陶纹样。游牧生产的比重增强,不仅对彩陶纹样的题材产生影响,而且使彩陶制作工艺变得简易。
沙井文化是黄河流域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分布在甘肃省黄河北段两侧的沙井文化,碳素测定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中期,最晚的年代测定数据为距今2500年左右,这大致是黄河彩陶结束的时限。沙井文化彩陶的主要器形为夹砂圜底壶和单耳筒状杯,更强烈地表现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黄河上游是彩陶较早出现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北方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彩陶由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兴起。黄河上游又是彩陶很晚才衰落的地区,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南下的地区之一,彩陶又因游牧流动生活的兴盛而退化。在屋内贮放粮食的彩陶,被逐草而居的牧人驮上了马背,放牧生活中用来盛取水和乳液。彩陶离开了它的故乡——黄土高原,告别了母亲河——黄河,随着西去的羌笛声,融入天山下草原的无边的绿色中。
中国的疆域辽阔,很难想象我们所喜爱的陶器文化是属于全中国的。然而陶器的文化精神不但在时间上贯穿了历史,而且在空间上遍及各地。西自甘肃、青海高原,东到鲁南、淮北,彩陶的花朵在纪元前三四千年的时候,处处都盛开着。无可讳言,远古彩陶所呈现的陶土精神,到了金属器流行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然而,这种柔和的融而为一体的精神,就能够说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里,“天”是陶土可塑的天然性格,“人”就是双手塑造的力量与造型美感的不懈追求……
是为序。
俄军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2012年11月9日
西彩东渐
甘肃彩陶展在厦门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彩陶是早期甘肃文明的典型代表,迄于八千年前,历经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等时期,止于青铜文化时代,绵延五千余年,创造了大量精美的作品。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成就了甘肃省博物馆丰富的彩陶收藏。
华夏历史悠久,不同区域的各族人民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创造了既具有中华民族统一性又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有非物质性的,也有物质性的。非物质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或为口耳相传的民歌、或为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性文化较集中地体现在各种质地的文物身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是当时人们生活、思想等方式的固化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就凝聚在这些器物上。它们虽不能言,却是在默默地述说着中华文明的华美与广博。
博物馆是文物的最重要的收藏、研究机构,保护好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办好文物展览,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文明,提高全社会文物意识、乃至提高全社会爱国主义热情也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
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后,立足馆藏文物特色和优势,遴选馆藏彩陶精品,组成“史前文明—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该展览曾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功展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本次遴选出的129件彩陶精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种类繁多,极富地域特色,装饰纹样和当时甘肃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居民的社会生活都有着密切关系。观众通过这些展品不仅可以了解彩陶发展史,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璀璨的史前文化。
嘉庚先生早年以教育强国之理念十分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1954年将鳌园建成露天的博物大观,1959年又建成华侨博物院。2008年陈嘉庚纪念馆自开馆以来,除了办好本馆、本区域的文物陈列之外,积极的引进了全国不同区域的特色文物展览。厦门地处祖国东南,与西北的甘肃遥遥相望。在古代中国,这是一段遥远的距离,两个地区的人们都创造了迥异的文化遗存。此次引进甘肃省博物馆的特色收藏—彩陶,就是秉承本馆一贯的办馆宗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是为厦门人民带来一次异域的文化体验。
愿奇绚瑰丽的远古之花“甘肃彩陶”在八闽大地盛开!
陈呈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2012年11月10日
|
|
目录
图版 甘肃省博物馆彩陶精品 目录 刻划“フ”宽带纹彩陶钵10 对三角纹彩陶钵11 对三角纹彩陶钵12 对三角斜线纹彩陶盆13 三角纹彩陶瓶14 红陶葫芦瓶15 人面彩陶片16 内彩波纹弦纹彩陶盆17 内彩对顶三角纹彩陶豆18 弧线纹弦纹彩陶盆19 内彩线条纹双鋬彩陶盆20 波纹彩陶盆21 水波纹彩陶盆22 弦纹变体动物纹双耳彩陶豆23 波纹彩陶豆24 单耳葫芦网格纹彩陶壶25 波纹弦纹双横耳彩陶盆26 弧线平行线纹彩陶壶27 圆圈十字纹彩陶壶28 凹凸纹双耳彩陶壶29 涡纹网纹彩陶钵30 圆网纹旋纹彩陶壶31 双耳弦纹梅瓣纹彩陶罐32 螺旋锯齿纹双耳彩陶瓮33 四大螺旋锯齿彩纹陶罐34 三角折线纹双耳彩陶罐35 菱形网纹双耳彩陶罐36 锯齿纹双耳彩陶壶37 弧形锯齿纹双耳彩陶壶38 网状纹彩陶豆39 葫芦网格纹彩陶壶40 平行线人字形锯齿纹彩陶瓶41 弦纹锯齿纹彩陶罐42 网格纹彩陶瓶43 圆圈网纹圆点纹鸟形壶44 平行线锯齿纹双耳彩陶罐45 折带纹彩陶罐46 椭圆网纹单耳彩陶壶47 复道回纹双耳带流彩陶罐48 三角折线纹万字纹单耳彩陶壶49 涡纹双耳彩陶壶50 葫芦网纹彩陶罐51 菱格贝叶纹彩陶瓮52 旋纹锯齿纹彩陶瓮53 单柄弦纹彩陶钵54 折线纹双耳彩陶壶55 葫芦网纹双耳彩陶瓮56 双大耳菱形网纹彩陶罐57 五鋬彩陶钵58 弧形条纹双耳彩陶瓮59 菱形网纹双耳彩陶罐60 旋纹彩陶罐61 网格纹双耳彩陶罐62 平行斜条纹彩陶体63 六圆圈纹双耳彩陶罐64 贝形纹双耳彩陶罐65 双耳四圆圈纹彩陶罐66 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瓮67 双耳彩陶瓮68 回形折线纹双耳彩陶罐69 平行竖条纹彩陶钵70 几何形网纹双耳彩陶罐71 一耳一鋬网纹彩陶罐72 双耳网纹彩陶壶73 回形网纹双耳彩陶罐74 回形纹四鋬彩陶钵75 肢爪纹四鋬彩陶钵76 回纹彩陶豆77 双耳彩陶瓮78 双耳彩陶瓮79 肢爪纹单耳彩陶壶80 菱形网格纹双耳彩陶罐81 双耳菱形波折纹彩陶罐82 三角折线纹双耳彩陶壶83 双耳弧线及平行线纹彩陶罐84 双耳回纹彩陶罐85 四大圆圈网格纹彩陶瓮86 菱形带纹双耳彩陶罐87 网格纹回纹双耳彩陶壶88 肢爪纹双耳彩陶壶89 斜目纹彩陶罐90 六耳带盖彩陶罐121 簇形盖彩陶罐122 双勾纹双耳彩陶罐123 复道三角带纹小S纹双耳彩陶罐 124 双勾纹间羊角纹双耳彩陶罐125 正倒三角带纹双耳彩陶罐126 复道三角带纹彩陶罐127 单线双钩纹彩陶壶128 复线交叉纹双耳彩陶罐129 双钩纹彩陶罐130 双钩纹钩索纹双耳彩陶罐131 平行线纹彩陶罐132 “S”纹双耳彩陶罐133 三角带状折线纹双耳彩陶罐134 双耳圜底夹砂红陶罐135 双耳彩陶罐136 双耳圜底彩陶壶137 双耳圜底彩陶罐138 细绳纹双耳彩陶罐139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