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版画木刻 >> 浙江美术馆藏张怀江作品集---版画卷 |
|
|
> 浙江美术馆藏张怀江作品集---版画卷
|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作者:张怀江
|
编著: |
开本: 8 |
出版时间:2012.03 |
印次: 2012年3月第一次 |
所属类别:版画木刻 |
ISBN: 978-7-5503-0239-6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 |
|
|
|
|
内容提要
共两册
序
浙江与版画素来渊源深厚,自今溯宋的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建树,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浙江在版画领域屡夺先声,卓异践行,成果丰硕。
2011年,为纪念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八十周年及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举办了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当我们面向历史、立足当代来回望这段曲折历程时,“浙江版画”既是历史叙述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理精神的参照和发展形态的缩影。而在浙江现代版画创作集群中,张怀江先生(1922—1989)以其卓越的木刻艺术成就成为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兼以其与浙江水土血脉相连的人生历程,百折不回、一意东流的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和信念,堪称新兴木刻精神的“浙江样本”。综观张怀江先生的黑白画作,其意蕴可用两种景象来形容,一为磐石,一为浩流——恰如他的晚年之作《不平处的激流》,江流与砥石相生、相随、相击,生机涌动、恣意无羁,是为天地山川与人生岁月的双重写照。
“磐石”是一种岁月铸就的深重气质。张怀江先生一生倾心黑白木刻艺术,即便在身处逆境之时也未曾放弃对其中奥妙的探索,诚可谓矢志不移。他曾自喻其画风的形成是“三江汇一流”的结果,即融德国珂勒惠支木刻的雄强、解放区木刻的朴茂明朗以及前苏联版画的缜密细致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注入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坚涩意趣,形成的金石之味浓厚的自家面貌。刻作时他以锤击刀,以刀为凿、以木为石,铿然、果决的手法使本就严谨、坚实的造型平添一份老辣、苍劲。
“磐石”是一种精诚品质的凝结。我们可在张怀江先生的《狂人日记》中见深沉,在《支柱》中见坚忍,在《瘦骨》中见嶙峋,在《鲁迅刻像》中见平实,在《杏雨》中见温润,在《归》中见博大,而这些精神品格又都指向同一根本性的品质——真诚。真诚地反映生活,反映时代,是张怀江先生崇尚并执守着的艺术理念。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作品《保卫祖国》诞生于抗战爆发初期,其时家乡温州地区的新兴木刻活动相当活跃,辅导老师郑野夫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运动骨干。这样的涉艺背景和经历对张怀江先生一生而言无疑是个响亮的“基调”,也为他在日后作出“立志木刻”的终身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1947年冬至1949年春期间,张怀江先生在党组织委派下进入浙南游击地区,运用美术专长开展抗敌文艺宣教工作。这一大山中的战斗经历在浙江版画家中绝无仅有。在此期间他得以深入体会和实践党的文艺方针,留下了大量军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其晚年代表作《支柱》、《战令》等也即是这段烽烟岁月的印迹。1989年,张怀江先生因病离世,此前数月所创作的《余响——又逢“五四”有感》依然是一件关注现实、引人深思的振聋发聩之作。真诚,作为一种内化了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始终贯穿着张怀江先生的艺术人生。
自1979年至1989年辞世的十年间,张怀江先生怀着“趁夕阳再赶一程”的老骥壮心抱病追赶被蹉跎的岁月,焕发出强烈的生命能量和创作激情。或许是应名“怀江”,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优秀作品中,他尤其偏爱表现江、河、湖、海等自然界中的浩大、畅流之水。这些作品中既有《江上闻歌声》的悠扬、《西湖组画》的清丽,《环海人家》的静好,更有《长江》、《三峡》那“箭飞峡中水,锯立峡中石”的激越、雄奇和东流入海一往无前的豪迈、壮阔。若与其六十年代初所作之《渔歌十二唱》参看,其时的风发意气在晚年依然昂扬,只是更增一份旷达隽永的深沉意蕴。这一切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精神的写照,也是他涉艺五十年现实主义木刻创作情怀的象征——毕生“浩流”,激荡不已。
张怀江先生虽辞世有年,但他的艺术和人生历程依然启迪、感召着后人。他的艺术作品是浙江和中国美术界永恒的瑰宝。2012年1月,在张怀江夫人陈朱廉女士的大力支持下,其长子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远帆先生代表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张怀江先生的版画作品329件、版画原版11件、速写132件以及年画和宣传画原稿、漫画剪报等早年美术文献资料。这宗丰厚捐赠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张怀江先生的艺术风貌和成就,体现了张怀江先生的艺术思想和历程,使我馆浙江版画“两张两赵”专题收藏项目臻于圆满,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浙江美术馆将精心保存、梳理和研究这批宝贵的艺术财富,并隆重举办捐赠作品展览和出版画集,使之发挥更积极、广泛的社会作用。
浙江美术馆馆长 马锋辉
2012年3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