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收藏鉴赏 >> 元瓷钩沉:李鸿权先生藏品浏览 |
|
|
> 元瓷钩沉:李鸿权先生藏品浏览
|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
作者:李鸿权
|
编著: |
开本: 16 |
出版时间:2014.07 |
印次: 2014年7月第一次印刷 |
所属类别:收藏鉴赏 |
ISBN: 978-7-5140-0527-1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360.00 |
|
|
|
|
内容提要
青花瓷创烧于唐代,逐步发展于宋、辽、金时期,宁志超先生所著《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一书中就载有多幅宋、金时期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物的照片,本人也收藏了两件宋、金时期黄釉釉里红梅瓶和大盘(如图),从绘画风格来看应属磁州窑系。
元王朝十分重视瓷器的烧造,元建国初年(至元十五年,1278年) 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浮梁瓷局是元王朝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为皇室服务的瓷局。在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枢府釉、红釉、蓝釉、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等瓷器,并且在红绿彩基础上创烧了五彩,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使中国瓷器结束了千年的“素瓷时代”,为以后的明、清瓷器生产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元人蒋祈《陶记》(记录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所载:“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它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磁,龙泉青秘,相竞奇矣。”“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 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如上面所述,元代景德镇所产之青白瓷(饶玉)就应该是现在所说的“青花瓷”,不但质量上乘(其视真定红磁,龙泉青秘,相竞奇矣),其生产规模亦庞大(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陶记》中还记载了各种类型的瓷器:“碗之类:鱼水、髙足,盘之马蹄、槟榔,盂之莲花、耍角”;“则炉之别:曰猊、曰鼎、曰彝、曰鬲”;“瓶之别:曰觚、曰胆、曰壸、曰净、曰葫芦”。
《陶记》中还介绍了元代瓷器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商贸的情况:“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其周防可谓密矣。”
从《陶记》记述来看,元代(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可谓是产品新颖、品种繁多、技术先进、生产管理有序。许多事实说明元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民国以来,人们对宋瓷之典雅、明瓷之雄伟、清瓷之精美有深刻的认识,唯独认为元瓷是粗陋的,一些新发现的精美的元瓷被划归为“永、宣”。近年来在讨论“元青花”时,总是以“故宫没有元青花瓷”为由否定元青花的辉煌。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心胸十分狭隘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利用汉人对元统治者的仇恨,他要摧毁一切元代的东西—思想、文化和物质,他派大将烧了元大都,摧毁一切有元文化意义的东西,元青花瓷可能首当其冲,连那个小小的“凤首壶”也难免“粉身碎骨”之灾!其他有些人把元代的一些珍品埋藏起来,这就成为后世人发现的珍贵的“窖藏”。
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元人的一切遗存和遗迹均遭到破坏,那只“大玉海”最后被拿去腌咸菜了!明代史书(包括明人所写的“元史”) 根本看不到元代文化的踪迹,更谈不上元瓷的辉煌,使人感到“只有永宣,没有元”,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那些永宣时期“首创”的“五彩”在元代已有精美的实物出现。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元代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才能认识到元代对中国瓷器发展的重大贡献。本书名为“元瓷钩沉”其目的就在于此,望能以“抛砖引玉,去伪存真” 精神,为找到真正元瓷的辉煌作一点微薄之力!
对元瓷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 款的象耳瓶,五十年代,美国人波普以此为标准器,对伊朗和土耳其所藏的早期青花瓷进行对比,并确认为元代青花瓷,从而开启研究、发掘元青花瓷的热潮。 长久以来,很多专家认为国内基本上没有元青花,因为他们认为元青花是元代烧制的出口瓷,大多出口到西亚、南洋、中东一带,在国内没有留下来。目前国家仅有几个博物馆也只有少量元青花,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并不认可,甚至武断地说民间元青花都是假的。
民间有没有元青花,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作者认为世界上现在元青花藏品,除伊朗和土耳其藏品有官方背景外,世界其他各国元青花藏品原来都是中国民间藏品,多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从中国民间由各种渠道流散出去的,都没有官方背景,所以说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近十年我国不少地方发现元瓷(青花)的遗存,不少还是传世品,这些元青花瓷为什么在民间能保存至今呢?我认为有下列原因:
1. 器型较大,比较实用,不会轻易丢弃;
2. 胎体厚实,不易破损,釉面滋润,比较耐用;
3. 制作精良,受人喜爱;
4. 元末明初明朝势力控制较弱的地区,得以有时间转移或暂时掩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希望元青花的研究者们,减少对立,停止对骂,讲事实,摆道理,为促进元青花研究做一点贡献,作者倾全力撰写此书,目的也在于此!
作者简介
李鸿权,月季专家,1937年生于浙江,1961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5月获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特殊贡献奖,著有《月季新谱》、《切花月季生产技术》等著作。
|
|
目录
前 言 002
一、元瓷(青花)基本特征 004
(一)元瓷器型 004
(二)元瓷装饰 005
(三)元瓷胎釉 012
(四)无处不在的“盘条痕”—元瓷的鉴定 013
二、藏品介绍 014
(一)瓶类 015
1.象耳瓶 016
2.葫芦瓶 030
3.梅瓶 046
4.玉壶春瓶 072
(二)罐类 089
1.普通扁罐 090
2.兽耳罐 120
3.巨形罐 152
(三)扁方壶 马背挂壶 179
(四)盘碗类 203
(五)其他 225
(六)不朽的元瓷 永恒的元画 243
藏品索引 248
作者介绍 254
后记 255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