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油画雕塑 >> 陈钧德油画作品集
> 陈钧德油画作品集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钧德  编著:
开本: 12 出版时间:
印次: 2007年4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ISBN: 978-7-5322-5225-1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180.00

 

内容提要
  当代画坛的阳光与清风   — 水天中   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坛,有许多值得载入美术史的人物和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回应不同的文化需求,从精神和语言两方面,为中国绘画的激流增添了浪涛或者涟漪。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到潘天寿、蒋兆和、李可染、黄胄;从李铁夫、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到董希文、吴冠中、靳尚谊、詹建俊……我们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着时代与个性的光华。从整体看,百年艺术流变是一个由典雅含蓄转向高昂激越的历程。艺术家们的作品固然是他们个性和气质的发扬,是他们响应历史变革的行动,也是被冲击的传统艺术的回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画家获得主动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机会,画家们开始了追寻个性、追寻哲理、追寻民族身份的旅程,绘画作品一改往昔的单调、僵硬和装腔作势。但观众却觉得中国的绘画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光怪陆离。用吴冠中先生的话来形容:我们的画展像是“假面舞会”。我们需要个性、需要哲理、也需要各种宏大叙事,但尤其需要清新自然的艺术格调,因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陈钧德自叙其艺术观:“人类需要绘画,是本能的精神物化行为,当代人或许把它看得过于复杂,于是在人为的大量训练中自设起各种理所当然的条框,渐渐地在忙乱中失却了那种真诚的心态,摹拟中淡化着那股纯属其个人的精神心绪。这的确是很可惜的。”而他从事绘画创作的原初动力,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如此遥远的宇宙之音”—将遥远的宇宙和个人内心这看似差异巨大的两个支点归结为一,这对从极左禁锢中走出来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既显得突兀,又是顺理成章的发展,因为它们恰是在数十年中遭到“理所当然的条框”排斥而忽视、忌讳的话题,也正是艺术创造的源头。陈钧德说出了所有追回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的“真诚心态”,他的艺术探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好评的。因为他为我们的画坛带来了原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与清风。 中国绘画史上的上海,本来是以生命力的活跃而引领艺坛风流的。从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到民初西画家,他们在绘画上不可忽视的成就,都是由于他们表现出超越同俦的创造活力,而这种活力的来源正是他们对生命和艺术的挚爱,一种超越世俗礼法的纯真感情。陈钧德的前辈,上海西画界开拓人物陈抱一、林风眠、刘海粟、颜文假、关良、周碧初等人共有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对清新、跃动的生命气息的追求。把他们的作品与同时代其他西画家(包括追求古典写实风格的留学生画家、追随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画家和来自革命根据地的“土油画家”)相比,可以感知上海西画家群体是朝着贯通中国文人写意与西方现代绘画的目标前行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领中国文艺的极左思想完全阻断了这种艺术追求,同时也使上海艺术的创造活力窒息。陈钧德回顾当年:“长夜漫漫,始终怀着对前辈的敬意,始终坚持对理想的追索”。当整个社会进入思想解冻和苏醒的时候,陈钧德的绘画出现于中国艺坛,应该说是转折性历史机遇和坚韧的个性追求的合力所促成的文化现象。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钧德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气息。在《上海南京路》(1978)、《嵊泗渔港》(1982)、《梦中水乡》(1985)等作品中,我们可以辨识出他额对闪烁于流动空气中的光与色的迷恋,对弥漫于城市和郊野的明艳与和悦的神往,构成这一时期作品的基本情调—当年我们曾在刘海粟、颜文假画中体会过类似的情调。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陈钧德绘画的个性色彩变得更加突出,他以直率、奔放的笔触和饱满响亮的色彩描绘天空、土地、阳光,以及滋生其间的生命。与他所尊重的前辈画家相比,他更善于在单纯和变化之间取得平衡,整体性的、气脉贯通的单纯,一直是他统御画面的主旨。《云南洱海写意》(1986)、《天目深秋》(1989)、《上海徐家汇晨曦》(1991)等作,已经露出画家独特的风神,不论是水雾迷蒙的江南,还是土厚天高的北国,他总能和观众一起玩味形与色的辉煌,让它们包孕于单纯明朗的生命氛围之中;不论是苍劲的乔木,或者幼嫩的枝叉,画家都抓取它们“团枝殊自得”的气派。而在《香港尖沙咀教堂》(1991)、《佘山天主教堂》(1991)诸作中,专属于他的笔意已经十分鲜明惹眼。   20世纪最后十年中,陈钧德往欧洲进行艺术巡礼。西方艺术史上那些经典作品使他深受感动,同时也促动他新的艺术探索。他以更加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作画,《教堂》(1995)、《巴黎圣母院》(1999)、《鲁南大风景》(2000)、《大山秋色》(2000)……这批风景画的笔法顿挫有力而舒展自如,色调鲜明强烈而统一谐调。我们越来越被他的的绘画方式所感动,恰如马蒂斯说的那样:“我所追求的首先就是表现,我无法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同我表现它的方式区分开”。表现与抽象的融会贯通,是陈钧德近年创作的一大发展,在《桂林印象》、《乌镇印象》(2005)、《暖冬的阳光》(2006)等作品里,客观物象的形、色、空间关系让位于形式的节奏与韵律,这标志着画家进入“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境界。在每一次集中数百件作品的大型展览中,来到陈钧德的作品前,我必然感到一种轻快和宁静,同时减轻视觉感受造成的烦闷和沉重。   在自由地融和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时候,陈钧德清醒思考形式与精神,“技”与“道”的关系:“当所有的外来激情在自己这个流淌着华夏文化血液的躯体里逐渐得以消融的时候”,他“再一次站在那前程洒满迷人的曙光,却又布满荆棘的新的起跑线上”。陈钧德和他的艺术总是带给人明朗的乐观。
  (文章来源:《陈钧德油画作品集》)

 

目录
目 录
1 《帝王之陵》
3 《飞瀑》
5 《九华山肉身殿》
7 《坐着的女人体》
9 《马蹄莲》
11 《天目深秋》
13 《嵊泗渔港》
15 《大山溪》
17 《江南水乡》
19 《有鲜花的静物》
21 《桂林山水》
23 《静物》
25 《教堂》
27 《秋山古道》
29 《女人体》
31 《山野人家》
33 《黄昏等待》
35 《大山秋色》
37 《市郊》
39 《上海南京路》
41 《雨后放晴》
43 《桂林阳朔写意》
45 《浩瀚—为朋友而作》
47 《鲁南大风景》
49 《翠荫独放》
51 《躺着的女人体》
53 《窗口》
55 《富春江烟雨》
57 《山河春色图》
59 《高原山道》
61 《石狮子》
63 《暖冬阳光》
65 《黄昏的静物》
67 《兴坪古镇》
69 《放牧》
71 《烟雨秋色》
73 《双马图》
75 《云南洱海写意》
77 《巴黎小教堂庭园》
79 《乌镇印象》
81 《草花》
83 《卧息》
85 《荷塘清幽》
87 《街景写意》
89 《花红叶绿》
91 《鼓浪屿黄昏》
93 《山林秋意》
95 《人体》
97 《新加坡清真寺远眺》
99 《躺卧》
101《瑞士-卢塞恩》
102 《奥地利-维也纳》
103 《捷克-布拉格》
104 《瑞士-洛桑》
105 《瑞士-铁力士山》
106 《英国-契兹沃斯城堡》
107 《马来西亚-马六甲》
108 《捷克-布拉格》
109 《人体》
110 《人体》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什瓦宾斯基》
·拾意之行: 邱瑞敏油画...
·韩书力西藏绘画
·耿翊油画作品
·耿翊油画选
·《玉石雕刻实用宝典》
·《玉石雕刻》
·《戴宏海中国画作品集》...
·首届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
·写实油画技法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