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摄影摄像 >> 第二届“飞沙摄影奖” |
|
|
> 第二届“飞沙摄影奖”
|
出版社: 广东美术馆 |
作者:
|
编著:王璜生 |
开本: |
出版时间: |
印次: |
所属类别:摄影摄像 |
ISBN: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 |
|
|
|
|
内容提要
评选话絮 Selection Process
时间:2009年3月5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评 委:顾铮陈丹青吴文光钟鸣李波
组委会:王璜生邓启耀王雁
顾 铮:艾未未这组照片,是选自他1983年到1993年之间在纽约生活的记录。艾未未摄影的
传播方式,比如利用博客的巨大影响,是一种超前的使用摄影影响社会的方法。
安哥的作品《生活在****时代》,是通过反映诸如时尚,当前人们价值观等来反
映社会变动。
贺延光是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他一方面拥有报道重大事件的便利身份,又没有放
弃对平民和社会底层的关注。有些照片的完成甚至冒一定的生命危险,非常值得尊
敬。他的作品也体现了对整个中国新闻制度的批判和理解。李杰对彝族的持续关注
有十多年,出版了许多书,这个系列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渠岩本身是一名雕塑家,完成了从雕塑家到摄影师的身份转换,使他的作品有介于
纪实与观念之间的气质。他思考农村社会的权力与空间关系,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以及基本上作为地下宗教形式存在的宗教信仰问题。
雍和的作品只有上海一个主题,可说是一口井挖到底式的作者。他为拍摄上海拆迁
曾经藏身在鸡笼里,非常敬业。
张新民的《包围城市》展示了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关注。让我想起某些具有社会态度的摄影家,他们在手法上吸收了许多社会学调查的方法。
李 波:艾未未和渠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为同类型的作者。首先,他
们背景相似,都是艺术家出生。渠岩的空间系列,从拍摄权力
空间的途中开始关注中国民间百姓信仰缺失的问题,再到表现
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可以说是前者表现了中国农民精神上的
痛苦,后者则表现了肉体上的痛苦。
吴文光: 比较矛盾地说,纪实摄影作为对现实画面的单幅解读,我本能
地会喜欢此类作品;但从摄影的突破来看,又喜爱如《信仰空
间》这组作品背后那种无限性。谈到更新鲜的作品,如观念摄
影作品,反而在这批创作者中较少看到。
顾 铮:李媚对中国当代摄影的贡献在于,她是一个拓荒者。80年代创办《现代摄影》,通过这个平台,
介绍了大量新摄影家的出现。还有一个方面,她至今还在为国内的美术学教育持续地努力,对中
国当代摄影的发展起了持续的作用;刘树勇的不少摄影评论非常尖锐,影响也很大。
李 波:李媚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她对年轻创作者的发掘工作。许多摄影师,包括张新民、杨延康等都受李
媚影响很大。她对摄影的敏锐直觉也和她自己学京剧出身的背景有关。可以说她不光影响了摄影爱
好者,还直接影响了一代摄影师。
王璜生:李媚目前在做的一件很大的事是:有关庄学本资料的整理。会出版一本大约40多万字的东西。李媚
身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还有她的角度和眼光,当年大力地推那么多摄影师。对于学术,她的全部功
夫都在于她的一种学术判断,比如说对庄学本的研究,就是对一个人的研究做到极致。
陈丹青:这样的人最后体现的是一种立场,还有意图。尽管处于边缘,还是坚持做下去。
邓启耀:李媚做学问不搞流行。我看过她写庄学本的文章,虽然她本人没有人类学的学术背景,但是写得非常到位。
吴文光:我个人看法,七个人得奖都是当之无愧的,要在里面选出来很难。这个选择可能由我此刻坐在这里的心
情和最近几年的关注点决定。这两年我在想,如果摄影界真能有些突破和创意的作品,会更有意义。
王璜生:近些年来,纪实摄影中开始出现一些幽默,好玩甚至猎奇的口气。但在反映这些东西时,摄影师的社会
考量,自身勇气都很重要。从纪实摄影的大框框上讲,的确是各有千秋又有点雷同。
陈丹青:我和吴文光一样,本能地对社会性的东西非常感动,又对艾未未、渠岩的作品充满好奇。艾未未的作品
是这次唯一有世界性影响的东西,纽约就是代表世界性。
邓启耀:评奖不在于谁比谁好,而是代表一种奖项本身的风向和风格问题。
钟 鸣:评奖是一种相对的东西。现在摄影风格虽然多元化,但各个地方各种风格是相对固定的。
李 波:李媚的开创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她的影响力,在我心目中是当之无愧的人选。难评的是摄影奖部
分。其中有几位在风格和工作方式上都比较接近;不管是观念还是纪实,就是紧扣关注人类社会现
状加持续性。所以第一个候选人,我会在安哥和张新民中做出选择。安哥比较强调人文关怀,而张
新民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有意识地采用社会学的方法,更呈现出一种记录的系统化。
吴文光:渠岩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注视体现在他这几组作品里。就是在空无一人的空间中,仍然可以窥
见人的存在。艾未未的作品体现了日常生活的随意自由。摄影中常见的对决定性一瞬间的聚焦,其
实消解了日常生活原来的丰富性;这种决定性瞬间所产生的影响至今还难以摆脱。我对张新民的作
品也很有好感。他对农村变迁的关注一直持续着。
学术奖我选李媚。尤其在现在的时代中,我更尊重这样的人,将贡献散落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
顾铮:相对于这里边两种风格的摄影,我更加考虑一种平衡吧。在渠岩和艾未未之间,渠岩让我想到一种
新的空间转换性。中国这三十年、六十年,是一种“换了人间”式的变迁。对空间的改造,摧残,
再造,其中所呈现出的社会变化是惊人的。有一批摄影家开始关注这种“空间转向”。渠岩的《信
仰空间》反映农村生活精神层面上的状况;《权力空间》反映权力的使用、施加;《乡村卫生院》
体现农村居民的各种病痛,一种身体上的状况。在张新民和安哥之间,张新民是项目纪实型的摄
影,安哥虽然也是项目型的,但三个阶段之间更有一种延展性。比如渠岩,他使纪实摄影的定义发
生了难以确认的困惑,有种介于当代艺术和纪实摄影之间的气质。张新民和渠岩都是项目式的拍
摄,反而安哥以一种记录时尚、幽默感,作出一种全景式的记录。
选艾未未相对于沙飞奖整个的定位,可能更激进些。尤其他从个人对周围环境一种持续的生命反应
出发,包括使用博客这么一种公众对话的方式。在形式语言上,艾未未是用一种反摄影的方式提示
摄影是什么。
钟鸣:张新民的摄影语汇更准确,而且他的图片素质也确实很高。李杰
的《布拖纪事》系列,长期关注布拖这个彝人聚居区,符合沙飞
奖“长期关注”的原则。李杰几乎是社会型的选手,他更看重社
会问题和社会意义。
邓启耀:不同的评委代表沙飞奖不同阶段评奖的倾向。从项目摄影来看,
李杰反而会让我联想到庄学本的工作,过多从审美角度来拍摄。
由此联想到渠岩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好的对项目的阐释,包括现
在流行的对权力、空间的表述等,但缺少了对真正隐含在权力空
间中的东西更丰富的表现。艾未未的随意性强,但似乎说不上影
响和颠覆。过去的痕迹反映了现在人的状况。
王璜生:艾未未的这组作品我以前没看过,这次感触比较大。他的镜头,
手法的随意性,随意性外又有一种很大的镜头张力,一种切入性,
镜头的力量感很感,加上有他本人的霸气,出来效果的确非常好。
但是我个人倾向于纪实类作品也有一位获奖人,这点我更倾向张
新民,他关注平民生活,关注平民中的最底层。安哥的东西既是
纪实摄影,又在捕捉与游戏之间,形成他独特的风格。
李波: 我赞成在纪实性和实验性中作个平衡。我们谈实验性,私摄影,指一种使用摄影形成对自
身生活关注的风格。艾未未自1983年起就开始拍这组作品。那些现在已经在中国知名的艺
术家,在当时很窘迫,寄住在艾未未纽约的地下室里。可以说拍摄他们当时不安的状态,
比较于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就产生了意义。这也是另一种社会关注。
吴文光: 我坚持的理由很简单。现在的趋势是以政治影像、纪实影像为重;但摄影这种艺术不能停
止于此。
陈丹青: 艾未未的价值,在于他是摄影界的一个闯入者,他用反摄影的手法说明摄影是什么,也很
有说服力。接纳这个闯入者的好处是,打开了另外一种经验的方式。这是目前需要的,就
是对决定性瞬间的摆脱。我想说这个选择对我很重要。我一辈子走的是雅艺术, 古典主
义,选艾未未、渠岩还是李杰、张新民,就是选择艺术追求还是社会追求。我也是知青过
来的,当年的事对我的影响太深了,太深了。我想今天的选择代表我以后的选择。
钟鸣: 李杰的作品并不是以异类的方式来处理、表现布拖的。从与他同类型的摄影,将少数民族
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话题,以及美术馆的收藏类别上来考虑。 张新民反映的主题切中社
会利害,并且他能够系统地表达。所以我认为我的理由是充分的。
王璜生: 大家看看这一届要不要再设一个特别奖。《中国红色摄影史录》是顾棣自己多年来认真收
集资料的结果,以80岁的高龄做这一件事很不容易。
王雁: 顾棣是沙飞的学生,后来由沙飞点名,作一些解放区摄影的文案、整理工作。到后期几乎
将这项工作全部交给了他。他本人此后认真地做文案工作,并花了大量时间来记录和整理
当时的一整段历史。
王璜生: 不存在正确不正确,有意义无意义的问题,这是一个阶段内的东西。对于沙飞奖本身我们
有学术上和社会影响力的期待,但并不期望它产生多少的社会影响力。这只是代表我们这
里一群人的一个阶段性的态度。
(文字整理/彭嫣菡,摄影/李萍)
|
|
目录
目录
序 4
评选话絮 6
李媚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 16
艾未未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创作奖 30
张新民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创作奖 60
顾棣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特别奖 86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提名奖 102
关于沙飞 128
近期沙飞研究及活动状况 130
附录:“沙飞摄影奖”章程 134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