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序言
周德田(中国收藏博物馆 馆长
今年是林风眠(1900-1991)先生诞辰110周年,作为林风眠艺术品的收藏者,我们展示收藏的38幅林先生的艺术品,除了两幅油画,其馀都是瓷画。油画得自巴西,瓷画购自上海﹑香港等地。当年购藏的原装封套仍然留着,以作见证。
1964年7月,林先生和唐云﹑朱屺瞻﹑王个簃等,在沈智毅陪同下,同赴江西景德镇,在瓷板和瓷盘上作画,四十多天里创造了一批珍贵的瓷画艺术品。景德镇制瓷名家王锡良﹑刘远长和珠山八友刘雨芩的後人刘平等都对此事留下了记忆。
林先生的这批瓷画艺术品色彩鲜艳,题材丰富,件件精品。时值1964年的林先生似乎要在瓷画上证明什么。
1961年,漫画家米谷在北京看了《上海花鸟画展》之後,撰文《我爱林风眠的画》赞赏先生的画“像一杯杯醇香的葡萄酒,让人陶醉於美好的艺术享受与想象中” 。
1962年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时任该馆馆长的陈秋草撰文《诗趣·梦境·画意—林风眠画展读画漫记》说“我爱林风眠的作品,是爱它的造型隽美,想象丰富,色彩变化,格调清新,富有装饰和感染力,既有时代面貌,又创新格”。唐云,时任华东美协和上海美协展览部主任以及上海中国画院业务室主任,也是林风眠艺术的酷爱者。他说“中国绘画的开派画家,都是致力於改革和创新的画家,林风眠就属於这样的开派画家” 。
1963年4月1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厅主办了“林风眠画展” 。是年11月,香港中艺公司在香港主办由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三位领衔的画展,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介。
1964年初,中共中央文委在香港大会堂举办“林风眠绘画展览”,画展又获港澳同胞及国外人士的赞赏。然而,闻惯“香花”的有关人士很快就嗅出了林先生作品的异味。是年4月,《美术》第4期上,石崇明《为什么陶醉》的文章,批评林先生“作品中的那种荒凉、冷落的情调和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感情意趣是格格不入的”,并批评米谷“这种欣赏口味是很不健康的,对这样的作品作这样的宣扬是非常错误的”。还有一种批评,认为林风眠的作品“不中不西”。他们看不到林先生的作品已经超越“不中不西”,走到了“亦中亦西”和“无中无西” 的境界。
种种不讲道理、标语口号式的批评,给林先生乍暖还寒的孤寂心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激发了他进一步创作的热情。景德镇的瓷画创作就是这一次激情迸发的契机。他集40多年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深刻认识和反复实践,把陶瓷艺术运用到纸本绘画中的成功经验反哺到瓷画创作中,别开生面地开创出一种新瓷画艺术。这种风格清新的瓷画,深得西方印象派绘画的精髄,又极富中国水墨神韵,并凝聚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
这批瓷画艺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并回答了种种对他艺术探索的责难。“CHlNA”在英文里既有“中国”又有“瓷器”的意思。书名“林风眠的CHlNA”由此而来。
这批瓷画艺术品,真实地永久地色彩鲜明地记录并保留了林先生的创作轨迹和心路历程。作品得趣有味而耐看,件件都是心血之作。
中国国家邮政局把这批作品中的《黄山》和《小鸟》列入《中国名画谱》,制成明信片向全世界发行,以纪念林先生诞辰110周年。
诚如先生所言,“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後,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在林先生的作品前,一切的言语都显得多馀,还是让我们静静地观赏他的画作,感受他的真诚。
是为序!
二○○九年六月於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