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序
李向阳
美术学院院长
两年前,拗不过校领导的再三嘱请,我来到SIVA兼职,接手了美术学院的工作。由于从未有过学校的履历和经验,加之供职单位日常事务的烦扰,心情一度十分焦虑,倍感疲惫却了无方向。
两年中,根据校领导的指示,我和同事们努力工作,完善了教学管理,稳定了教学秩序,调整了教学计划,充实了教学力量,尤其是对文物修复和公共艺术这两个新专业的建设,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然而,每当会前会后路过教室,我总会对着那些学生作业发愣,继而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既有对自身能力的追问,也有对地球人都在讨论的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当然,还包括对这些80后们的无奈。
两年后,突然,迎来了第一届雕塑专业和第二届绘画专业的毕业作品展,我眼前一亮,暗暗对自己说,好像有点感觉了。我的感觉,来自同学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稚嫩,尽管水准参差不齐,但迸发着一种崭新的生命力,体现出同学们对图式的敏锐,对材料的好奇,以及年轻人勤于思考、敢于表达、无所顾忌地标新立异的野心和自信。想起一句不知对错的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心中平添了几许安慰,在重新审视这些年轻人的同时,充满了对老师们、尤其是两位专业负责人赵葆康、杨冬白的感激。
两年来,我和同事们关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始终没有结果,倒是同学们的毕业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写实作品相对薄弱,其他样式的作品由于素描、色彩、构成等基本技能的不足,多少影响了完成度。由此可以推论,创造能力固然重要,造型能力仍是基础;缺乏创意,技能只能培养熟练工,而缺乏技能,再好的创意也无以实现。我们是研究造型艺术的,造型的媒介和手段可以而且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拓展,但造型的基本要素不会改变。面对当下更多的通过短期培训应试入学、不缺创意但并未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在启发创造能力的同时,加强造型能力的训炼和培养,既要给同学们讲清楚“美”的道理,也要向同学们传授“术”的能力,所谓“传道”与“授业”,两者不可偏废也。
两年过去了,毕业班的同学就要走了,下一届的同学又将面临毕业,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新人,此时的心情比较复杂。按照行规,或许应该对同学们说点什么,是道声祝愿,还是提点希望?想想都太多余,也太虚伪了。搞艺术从来就是学海无涯,“勤为径,苦作舟”是所有热爱艺术的人,包括每一位美院师生必须保持的生命状态,唯有师生共勉、教学相长,年轻的美院才有明天。我们要努力,我们必须努力,因为,我们已经迈出了步伐。
(文章来源:《美术学院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