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名家传记 >> 程十发谈画录 |
|
 |
> 程十发谈画录
|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程十发
|
编著:程助 |
开本: 635*965 8 |
出版时间:2011.04 |
印次: 2011年4月第一次 |
所属类别:名家传记 |
ISBN: 978-7-5322-7229-7 |
|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
定价: RMB 150.00 |
|
|
|
|
内容提要
前言
程助
2011年4月1O日是程十发诞生90周年的纪念日。中共松江区委、区政府为此举行纪念活动,除了开画展、出画册以示纪念外,另又选编《程十发谈画录》,来介绍程十发的艺术历程和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本书编选的文集全都是程十发本人的自述自写文章,共有九篇。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稿,内容丰富,感情真切,艺术含金量高,通过程十发本人口语式的表述,更是生动地反映了程十发在艺术历程上的曲折和成功。这些珍贵的文稿能保留至今,是相当94容易的。我作为当事人,现将有些过程回忆起来,让大家知道。
关于《绘画和探索一程十发自述》它的出现是意想不到的,连程十发本人都忘了有这么一篇采访文章。那是2005年3月的事情,当时我接到北京中国文联的电话,说在1985年中国文联为了抢救全国的老艺术家,曾经组织一批干部到全国各地去采访老艺术家。他们在上海采访了程十发,大约谈了3个多小时,当时是采用录音方式的,所以比笔记要详细多了,他们来电话的意思是他们已经把录音书写成文字了。他们将影印本寄给我,希望程十发先生看一看,修改一下,中国文联要出版采访专集用。文章寄过来后,我一看激动得几乎要掉眼泪,这是20年前的谈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程十发自己谈自己的文章。他怎么从松江走向上海、从上海走向全国的艰苦历程,从连环画、年画走向中国画的全过程以及程十发少年、青年到中年的详细、真实的发展历程,由程十发讲出来,不容置疑它的真实性;这对于研究程十发的艺术发展历程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而且2005年程十发已是疾病缠身,无法再那么详确地回忆了。
在这里,要深深地感谢中国文联的同志们。谢谢你们的工作,这是抢救程十发艺术历史的功绩。
另两篇程十发的亲笔文稿,《与新加坡美术界谈话稿》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演讲稿》,发现这两篇稿子说来伤心也欣慰,这是我在松江老房子里,整理母亲张金金奇的遗物时,从她随身的手提包内一个信封中发现的,还没有看到内容,仅从程十发的钢笔字体上我就知道有重要的文字要出现了,手不停地颤抖着读完了全文。因当时还没有中国文联的谈话记录稿,因此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看到程十发谈自己。今天当你们拿到此书的时候也会觉得你们在听程十发讲话。
另外两篇《学习传统和练习基本功》和《我创作连环画和插图的一些体会》是我在收集文革前旧杂志时发现的。
《端午画钟馗》是我从收集到的文革时期上海美术界大批判资料编辑部编的大批判期刊上发现的。它是以“附毒文”形式来登载的。我读罢该“毒文”大喜过望,程十发对画钟馗的过程和体会讲得十分清楚和生动,程十发不以传统的方式画钟馗,而是以反思维的构想来描绘钟馗,产生了别样的钟馗画。
《艺术之我见》一文,程十发写作于1992年,是和中青年画家谈论中国画的艺术美,来源于传统、民间和创新,也谈及海派画的概念。《陈洪绶与任伯年》是80年代程十发在上海中国画院业余夜校讲课时的讲稿,由画院沈沪林记录整理。
最后一篇《程十发谈画录》是毛国伦老师整理的,原稿是我在父母的睡房中发现的,当时我母亲因脑溢血刚过世,我第二天开始整理遗物,室内很凌乱,在整理到柜子边上时发现了一个用牛皮纸包的书写材料,内有这篇谈画录。另外,还有程十发文革后平反的申请材料等。我拍掉灰尘,一张张翻看“谈画录”,内心也是非常激动,内容太重要,太精彩了。文集中程十发谈到了对中国画、对创作、对继承创新的体会,文集收集了程十发的全部艺术智慧,这是中国画创作思想的宝库和实践经验,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前言,不能多写。留着时间让大家去看正文吧,这次“程十发艺术馆”发表的程十发九篇文章,既是程十发绘画艺术最全画、最生动的经验之谈,也是唯一留存于世的珍贵文稿了。
2011年2月22日
(文章来源:《程十发谈画录》)
|
|
目录
08 前言 程 助
12 绘画与探索——程十发自述 程十发
26 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讲稿 程十发
34 与新加坡美术界谈话稿 程十发
48 我创作连环画和插图的一些体会 程十发
54 学习传统与练习基本功 程十发
62 端午画钟馗 程十发
68 艺术美之我见 程十发
74 陈洪绶与任伯年 程十发
88 程十发谈画录 程十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