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
清代剧作家李笠翁不但在《闲情偶寄》中如是推崇宜兴紫砂壶,他的戏剧中也多有饮茶场景出现。自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逐渐成熟以来,茶具不仅是世俗交往的工具,更是个人精神品味的象征。宜兴紫砂茗壶作为最富人文雅韵的茶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写下了既清新恬淡又超尘拔俗的一段绝唱。
太湖之滨的宜兴(古名阳羡、荆溪),位于繁华江南之腹地,明清以来才子名士辈出,同时能工巧匠亦薪火不绝。天时地利,再加上附近山中特有的紫砂土,促成了紫砂壶艺这一特殊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在文人阶层淡雅超俗的审美要求下,含蓄、古朴、精巧和文雅一直是紫砂艺术的核心内涵。由素面素心开始,小小砂壶终将诗、书、画、印四类博大精深的艺术集于一身,工艺绵延数百年,传世精品蔚为大观。同时,紫砂壶造型一反中国文化体系中常见的严格规范的工艺传统,不拘一格,以展现个性为创作出发点,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2010年11月深圳博物馆联合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机构,举办“茶道文心——紫砂茗壶汇赏”展览。展品以南京博物院部分院藏紫砂精品为主,还包括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四川省三台县博物馆所藏的出土紫砂珍品。展品为世人呈现出五百年紫砂发展的基本脉络。此外,同时展出的宜兴蜀山窑窑址近年出土残器标本,为了解紫砂茗壶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本书即为配合此次展览编撰,希望以全部展品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延展本次紫砂展览的传播影响。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在,让我们由这些承载着个性人格的经典茗壶出发,循着缥缈的茶香,走进文人高士们隐逸的山林泉石,走进中国人澄静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