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然大主教像
原认为是柯塞沃克的作品
1655-1660年
大理石
78*61*31cm
MV 5454
1898年入藏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的母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期间,马扎然(1602-1661)出任法国首相,直至1661年去世。马扎然是意大利人,就读于著名的罗马耶稣教神学院,毕业后即为教皇工作:先是参军,然后出任外交官。1634年被罗马教廷派至巴黎担任教廷大使。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红衣大主教,黎塞留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黎塞留的劝说下,马扎然决定为法国国王效力。1641年,黎塞留为他争取到红衣大主教之神职。1642年黎塞留去世,马扎然成为路易十三的首相。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奥地利的安娜摄政,马扎然出人意料地继续留任。和黎塞留不同,马扎然不是用铁腕统治法国,他倾向于采取和平手段,不喜欢与各种势力正面冲突,更愿暗中斡旋。这一性格被视为软弱,招致所有的不满势力在投石党运动期间群起反对他。这一事变极大地动摇了法国王权,1648到1653年间,王室岌岌可危,马扎然本人被迫两次离境。但1653年2月,马扎然胜利凯旋,巩固并加强了他的权威。路易十四时年15岁,马扎然开始逐步向他传授治国之道。但当时,年轻的国王似乎更喜享乐,而不是治理国家。1661年2月马扎然去世后,国王宣布,他不再需要首相的辅助,他可以自己治国。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路易十四不愿沿用马扎然的政策,他要做“战争之王”,并用武力确定了法国在欧洲的军事霸主地位。相反地,马扎然是一个相信和平的人。他总是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纠纷。最成功的例子是1659年11月7日法国与西班牙签订的比利牛斯和约。和约导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玛丽-泰蕾莎于次年完婚。人们一直认为在此展出的半身像是柯塞沃克的作品。它的确和柯塞沃克为马扎然红依大主教创作的其他作品极其相似,都非常写实:嘴唇微张,两眼大睁,眼角满是皱纹,表情困惑。但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表明这是柯塞沃克的作品。其后也有人认为它是勒朗贝尔的作品。马扎然半身像在大革命时期藏于法国纪念碑博物馆,1818年后入藏卢浮宫,1898年后在凡尔赛宫展出。
(文:Nicolas Milovanovic 摄影:Franck Rau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