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
   您现在的位置:全部图书 >> 中国画 >> 朱舜水〔1600-1682〕书信展暨学术演讲集
> 朱舜水〔1600-1682〕书信展暨学术演讲集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朱之瑜  编著:
开本: 12 出版时间:2012.03
印次: 2012年3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中国画
ISBN: 978-7-80740-839-2  
相关重要内容预览:
定价: RMB 220.00

 

内容提要
  序
  舜水学与东亚文明对话
  钱 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客观地说,无论松江还是柳川,对于出生于余姚、客死于江户(今东京)、安葬于茨城(常陆太田)的朱舜水来说,都谈不上决定性的存在。况且朱舜水究竟在松江生活了多久,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他到底去过柳川几回、住过多少时日,似乎也是个历史之迷。然而,松江、柳川两地在舜水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松江是朱舜水跨过钱江进而迈向海洋的起点站,柳川是朱舜水选定留住长崎进而步入江户的中转站。
  近年来,随着东亚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与深化,作为明清之际东亚文明交涉之结晶的、以朱舜水为代表的“舜水学”研究也步入了一个高潮期,2008年10月和2010年11月,先后在海峡两岸的余姚和台北举办了有关舜水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便是明证之一。与20世纪初的朱舜水事迹回传和七八十年代的朱舜水研究相比,如今这个高潮期,无论在资料覆盖上还是思想跨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显突出的,是从理念上实现了从“舜水学”到“东亚学”的跨越。
  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历史上与中国所形成的宗藩关系,使之同属于儒家文明圈。久而久之,这些国家的人便会有意无意地把中国人的文化宗主国的意识加以放大,甚至变为偏见,埋藏于心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尽力避免自我中心,适当强化他者意识。所谓“东亚学”,就其方法和目的而言,就是要做到文化主体意识与他者意识的统一,尤其像朱子学、阳明学、舜水学这样的东亚地区共同的思想文化遗产,就更需要站在平视、对等、他者的立场上来进行推介和探究。
  中国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优势,使之有可能承担起东亚共同体价值资源的起源地和再新地的重任,但前提是必须走出“乡贤”意识而转化为“东亚”意识。产生于这一区域的朱子学、阳明学和舜水学,在传播学上都具备“越境传播”的特征,因而也都具有“东亚论述”之可能。仅仅从文化宗主国的视野而将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的输出品,是心胸狭窄、目光短视的表现。欧洲之所以能够从经济欧洲过渡到政治欧洲,根本原因就在于欧洲各国寻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起源。东亚若要从经济东亚走向政治东亚,选择和提炼东亚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起源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从政治层面上看,西方的民主自由理念好像是亚洲多数国家的价值选择,但从文化心理层面上看,亚洲自古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朱子学、阳明学、舜水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如何借助已扎根于东亚诸国数百年的这些思想资源,深入挖掘和考量东亚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共识,形成合力。
  “从东亚出发思考”,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提出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它已成为近年来东亚诸国在文化交流中较为流行的词汇之一。正是在这一方法的牵引下,学术界逐渐形成了把原本属于分割式的“独立”性研究转化为互动式的“越境”性研究的共识与行动,以凸显“东亚”或“亚洲”的存在感。这种倾向,在舜水学研究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正是在“东亚学”的视野中,当下的舜水学研究,正在从“纪念性”的文化交流课题转化为“反思性”的深度学术理性,从单纯追求中日友好的政治热情转化为东亚文明的整合性思维,从个案性的朱舜水研究提升到互动性的东亚论述和文化共同体诉求。而舜水学的真正价值,似乎就应该体现在儒家文化从内陆走向海洋的东亚文明的交汇、整合与拓展上。
  大体言之,舜水学在内涵上应包涵内外两个层面。“内面”指的是朱舜水与浙东、浙西以及闽浙沿海、台湾、越南、泰国等东南海域之间的关系。浙东(主要是余姚)是朱舜水出生成长地,浙西(主要是松江)是他的思想形成地,闽浙沿海和东南海域是他从事抗清、商贸活动的往复飘泊地。“外面”指的是朱舜水与日本的省庵学、水户学、朱子学、徂徕学、古学之间的关系。它在政治学上涉及日本的幕藩制、武家制、天皇制等,在经济学上涉及商贸物流、海域交通、文化交涉等;在人员交往上涉及流亡遗民、东渡僧侣、早期华侨等,在学术思想上涉及儒学、佛学、西学、神道教等。
  如果说朱舜水与以余姚为代表的浙东文化之间主要是精神性格、生活习惯上的链接,与以松江为代表的浙西文化主要是儒学经义、生产技能上的传接,那么其与闽浙沿海和东南海域的联系,便主要体现在抗清复明及由此而展开的商贸活动中。舜水学固然属于思想文化的研究范畴,但它亦与浙商及海外贸易有一定关系,而这一点恰好是以往的舜水学研究所疏忽的。
  舜水学最早兴盛于中国辛亥革命前后,是革命党人的政治需求,把一位埋没了二百余年的“畸人”(梁启超语)重新发掘出来。据蔡元培日记记载,章太炎1901年在东吴大学堂任教时,曾以明末清初浙东大儒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课本,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1902年春,章太炎流亡日本,与秦力山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在为纪念会撰写的文稿中,章太炎又以包括朱舜水在内的抗清乡贤激励留日学生。1903年,蔡元培率领罢课出校的南洋公学学生创办爱国学社,邀请章太炎为教习,章在讲课中又“多述明清兴废之事”。直到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之后,章太炎在进行革命宣传的同时,仍不忘用反清志士的壮烈事迹激励国人。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马一浮等大一批仁人志士和文化先贤,也加入到早期宣传朱舜水的热潮中。
  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朱舜水为载体的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主要是以台湾为中心,有关朱舜水的话题,也主要是在日本与台湾之间展开。日本自1912年举行朱舜水“永住”或者“移居”日本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后,上规模的纪念活动便很少听说了。后来以强化对华友好为背景,1975年5月25日常陆太田市成立了“朱舜水遗德显彰会”。显彰会成立后先在德川光国晚年隐居的西山庄(地处常陆太田市,现为茨城县立西山公园)之不老池畔建立“朱舜水碑”,并于1976年5月15日举行了揭幕式。1980年5月29日,以会长户仓久喜和理事长小松崎为正副团长的“朱舜水遗德显彰会代表团”一行十五人访问台湾。5月30日台湾朱氏宗亲会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即郑成功庙)举行“朱舜水祭”,以纪念朱舜水诞辰三百八十周年。1981年5月20日,常陆太田市举行朱舜水逝世300周年祭典活动,台湾又派出了以朱氏宗亲会朱正义理事长为团长、朱舜水第十二世孙朱力行、新竹市知事朱盛淇等10人代表团出席。祭典活动包括参拜瑞龙山朱舜水墓、参观西山庄朱舜水碑以及纪念集会等,同时还发行了《朱舜水先生遗德显彰会会志》。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若干年间,以日本茨城大学教授石原道博为首的多位日本学者还先后在月刊《常陆评论》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朱舜水的评论性和资料性文章,并且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研究会”、“恳亲会”、“讲演会”等(参见本多利光编集:《朱舜水先生遗德显彰会会志》,1976年5月20日第一号,常陆太田市朱舜水显彰会事务局发行)。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日本的朱舜水研究较为活跃的时期,此后遂趋于沉寂,直到2002年,为纪念江户幕府开府四百周年和朱舜水“永住”日本三百二十周年,日本东京、水户、柳川等地又乘势举行了一些纪念活动。而反观台湾的朱舜水研究,则由于日台断交,台湾解除“党禁”,民进党逐步壮大,台独势力随之抬头并泛滥,与“反攻”大陆目标相伴而生的朱舜水情结受到相对削弱等原因,而渐趋沉默,直到最近几年,伴随着东亚儒学研究的兴起和展开,才重新进入高潮期。
  朱舜水研究在中国大陆消沉了近半个世纪后被重新推到历史前台,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只有北京大学教授朱谦之等人的零碎研究对后世有重要影响。70年代后期,国人又把注意力转向“改革开放”。当时的中国大陆,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其产、官、学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宣传朱舜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这是因为,在向西方开放的过程中,日本是个巨大的存在,中日友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更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当时所谓的朱舜水研究,大多是在这种宣传中日友好、服务“四化”建设的氛围中展开的。而朱舜水作为“中日友好的伟大使者”之形象重登当代政治舞台的标志,就是1982年在余姚举行的“朱舜水先生纪念碑”揭碑式。这年的5月20日,两年前刚访问过台湾的日本“朱舜水遗德显彰会”,又组成了由时任参议院议员户叶武为团长的代表团来余姚参加“朱舜水先生纪念碑”揭碑式。于是,以朱舜水为载体的日本民间对华友好活动亦随之从台湾移向大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余姚的朱舜水后裔赴日本为先祖扫墓的夙愿,直到朱舜水逝世三百三十年后的2011年才最终实现(按:朱舜水逝世于1682年农历4月17日,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有先一年预祭的风俗)。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11年11月3日,朱舜水十一世孙朱育才和朱育成兄弟(皆为旁系)应水户德川家第十五代掌门人德川齐正邀请,赴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朱舜水墓地扫墓,从而实现了余姚朱氏几代人的愿望。
  如果要对百年来中日两国的舜水学研究作番粗线条的对比,那么可以说,除了研究视角、手段上的差异之外,还有就是在研究目的上的不同。比如日本往往选择朱舜水的逝世日或者移居日搞纪念活动,这或许是为了凸显日本的主体意识或东亚的“共同记忆”,而中国大陆往往选择朱舜水的诞辰日召开学术研讨会,则可能与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中华记忆”有关。而且日本的纪念活动大都属于知识界的民间性纪念集会,与学术研究干系不大,更与海峡两岸由政府主导的纪念活动相距较远。至于在提法上为何不用“归化”而用“永住”,则主要是因为对朱舜水“归化”日本说历来存有分歧,同时也是对朱舜水本人所坚守的“明遗民”之政治信念的尊重。这一点,似乎已成为当下围绕朱舜水而展开的东亚文明对话的基础与共识。
  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也是朱舜水逝世三百三十周年,选择在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把珍藏在柳川古文书馆的朱舜水书信墨迹首次拿到中国大陆来展览,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自不待言。笔者很荣幸,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此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应上海市松江区文广影视局之邀,将于3月26日至28日出席“明朱舜水书信展暨中日(松江、柳川)书法作品展”的开幕式以及“朱舜水学术报告会”,会前又蒙邀请方的信任,约我为《朱舜水书信墨迹展暨学术演讲集》这部称得上传世之作的大书撰写序言,而我除了聊发参与此项重要文化活动期间的诸多感想和切身体验外,就是想以此文来袒露一点自己的心得并表达对主办方和协办方的感激之情。谨是为序。
  2012年元旦谨识于杭州心闲斋

 

目录
Preface Study of Zhu Shunshui and the Dialogue of East Asia Civilization Qian Ming 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005
Zhu Shunshui Poem Collection Xie Zhiliu • Gu Tinglong provided by Songjiang Zhu Shunshui Memorial 008
Friendship between Zhu Shunshui and Ando Shoan Tabuchi Yoshiki Yanagawa Library of Ancient Documents, Japan 010
Illustrations of Zhu Shunshui’s Correspondence 012
Portrait of Zhu Shunshui provided by the Tokugawa Museum, Japan 013
Portrait of Confucius provided by the Fukuokaken Training School, Japan 075
Illustrations of Sino-Japanese 【Songjiang•Yanagawa】Calligraphy Exhibition 092
A Collection of Zhu Shunshui’s Academic Speeches 117
• Zhu Shunshui’s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Japanese Society Li Suping 118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Zhu Shunshui and theLiterati Dwelling in Japan during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Xu Xingqing 128
Taiwan University
• Words of Heartbroken Condolences and a Collection of Zhu Shunshui’s Essays Tabuchi Yoshiki 138
Yanagawa Library of Ancient Documents, Japan
•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the Taiwan Straits in the Study of Zhu Shunshui Qian Ming 147
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Zhu Shunshui and the Modern Japanes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a Discussion on “East Zhejiang Nationalism” Han Dongyu 154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A Discussion on Zhu Shunshui’s Connection to Songjiang Yin Jun 160
Songjiang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V
Postscript Rendezvous of Past and Present: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ang Xinlin Cheng Shifa Art Museum 165
序•舜水学与东亚文明对话 钱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朱舜水诗抄文录 谢稚柳•顾廷龙 松江朱舜水纪念堂提供
序•朱舜水与安东省庵的情谊 田渕义树 日本国柳川古文书馆
朱舜水书信展图录
朱舜水画像 日本国德川博物馆提供
孔子像 日本国福冈县传习馆高校提供
中日【松江•柳川】书法作品展图录
朱舜水学术演讲会文集
•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李苏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跨国界的文化传释/朱舜水与留寓日本的明末文人交流 徐兴庆 台湾大学
•《心丧集语》与《舜水先生文集》 田渕义树 日本国柳川古文书馆
• 舜水学研究中的台海情结 钱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朱舜水与近世日本的中国认识/兼论「浙东中华主义」 韩冬育 东北师范大学
• 朱舜水与松江渊源探微 尹军 松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跋•古今相逢 继往开来 唐西林 程十发艺术馆

 
本出版社的其它图书
·草绘
·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 ...
·山水
·最具代表性---当代中...
·当代中国画百家提名展作...
·民国书画集---纪念辛...
·汪刃锋画选
·光辉的历程
 浏览该图书的顾客还看过
 您最近看过的图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