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与本土的基本自然条件、物质生活条件融为一体的文化。它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源,是一定自然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充分合理的利用开发。民间艺术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往往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地域生活样态的凝缩和炼结。蔚县剪纸的用途、式样和规格等等,就是同当年村堡中随处可见的农家窗户和裱糊窗户的白麻纸联系在一起的。这片古老的乡土,也因此产生了一段与剪纸艺术解不开的情缘。
窗户是建筑物的眼睛。按《说文》的解释:“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囱”是窗的古写,是方框内以几根木棍交叉支撑之意。这些木棍儿最初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为了支撑窗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窗上的一种既起支撑作用又具有装饰效果的棂框了。窗户式样的五花八门,早在汉代就是相当流行的建筑之风。到了魏晋南北朝,窗的样式日益向复杂化和装饰性发展,人们开始在窗棂上做文章。窗棂雕镂手法的出现不仅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并曾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自宋代开始创制了门扇上开设小方格式棂格的格扇门,内面糊以纸,既可以增加采光,又衬出雕刻之美。宋以后,格扇门的格心及裙板部分成为装饰处理的重点。为了避免大风和震动使窗纸破裂,棂格图案设计皆在10厘米左右的间距范围内组织图案,早期多为直棂条或小方格,宋代增加了柳条框和毬纹。南宋及金代时又进一步丰富为三交或四交的棂格图案,明代随着木作技艺的发展,出现曲线棂条,组成海棠纹、电纹等,并逐渐发展成藤纹、乱纹、夔纹等式样。进入清代,在经济发达地区,地主大户又将厅堂格扇门窗棂格做成木雕形式,甚至雕出几层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造型等,成为一种纯欣赏用的雕刻艺术品和富贵典雅的显示。然而,窗棂过密和雕刻繁杂反而挡光遮阳,削弱了窗户本来应有的通风透光作用。于是人们又删繁就简,使窗棂设计再度倾向于简洁。到了清末,复杂的镂花窗在广大农村已趋于销声匿迹,日渐被透亮简洁的窗户样式所取代。这种简洁的有着纵横交错窗棂的大窗户,至今在蔚县的村村堡堡里仍然随处可见。这是古代国京华建筑遗风和明清600年安定繁荣的遗存。
世世代代生活在壶流河两岸的蔚县人,在史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也曾有傍崖挖洞、沿河搭屋的居住史,那时的窗户只是一个窄小的方框框,里面用木棍支起个“十”字或“#”字形。以后人们用黄土围成一庄一堡的土堡子,堡内用黄土筑起板打墙、盖起泥土顶子,这就是俗称的“土房”。从土房开始,才有了方五空、方六空、方七空、方八空、方九空、方十空的窗子。虽然再后来,人们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大瓦房,但窗子的样式和结构一直保持延续下来。
在蔚县的村堡里,住房的门窗一直都被看作是每一家的门面。蔚县人有句俗话,叫“进了村看门楼,进了院看窗户”。因此,旧时有钱的人家,房室建设不但要四梁八柱、起脊安吻、雕梁画栋,门楼、影壁也要精雕细刻,砖雕、木雕的图案大多为花纹、花草、灵兽等祥瑞图案。窗户的设计建设更是如此,有些住房就是在同一面墙上的窗户,其样式和装饰也各不相同。即便是普通农户,也会在窗户的用料和式样上多下些功夫。这种刻意和重视,是为了美观更是出于防风保暖的目的。蔚县地处凉温带较干旱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加之地形的缘故,这里的年严寒日在20天〜35天,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6℃〜-35℃,因此门窗的设计要求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防寒保暖。这就使蔚县的窗户出现既有正面的幌窗又有两侧的耳窗和耳窗外的风窗之分。正面的幌窗开得大而亮,几乎占满了大半堵墙,且被分隔为许多方方正正的小窗空,俗称“铺地井”。幌窗上端左右两侧一般还要留出二三空供通风走烟之用,做成“卷窗”:即用一根秫秸杆剪成比窗空稍长的棍子,取一张比留出的窗空略大些的麻纸,将棍子糊紧在麻纸的下端,然后将麻纸的上端贴在窗空的上边,再糊两条和窗空两边的窗棂宽窄长短相近的厚纸带,将每条纸带各压住麻纸的一边,再把每条纸带的上下两端分边固定在窗棂的两头,这样就将糊有棍子的麻纸固定在了窗空上,需要通风时将棍子沿麻纸卷上去,不需要通风时放下即可。两侧的耳窗形如正面幌窗的耳朵,窗档较密,一般白天打开,晚上关住。耳窗外面还有一层风窗,这样两层叠加,专为冬季防风保暖之用,更讲究的风窗外还做有一个风斗,既能走屋内的烟气又能防止外面的冷空气进来。风窗到了夏季还可以摘掉,有财力的人家则换上防蚊蝇的纱窗。
这些各种各样的窗户都是用蔚县当地所产的白麻纸来裱糊的。据《蔚州志》记载,蔚县是有名的麻乡,尤以盛产白麻闻名,远在中唐开元年间蔚州人就用麻布作为赋税上缴官府。壶流河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极其适宜麻类植物生长,加上蔚县人自古讲究精耕细作,所产的白麻纤长性柔、坚韧耐用,既是制绳造纸的优质原料,又是外销换汇的佳品。因此,历史上白麻的种植和加工是蔚县的支柱产业,几乎家家有麻田、村村有麻绳匠。产品远销京津及全国,甚至外销到日本、朝鲜及南洋各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蔚县又成为造纸之乡。据史册记载:蔚县城的小北关、太平庄是纸坊的聚集地,前前后后开设过十几处纸坊,其中尤以“茂益昌”、“纯义厚”、“裕顺德”与“德厚昌”等老纸坊著名;西合营苗家寨村“张家纸坊”,代王城水北“阮家纸坊”,暖泉镇的“赵成纸坊”、“启恒顺纸坊”、“郭艾纸坊”、“刘积善纸坊”等也都很有名气。这些纸坊生产的麻纸纸质筋道、色泽漂白、厚实均匀而且虫子不蛀、柔软易吸水。因此,不但张家口、坝上、内蒙古,连京津、保定都偏好用蔚县产的麻纸。这些麻纸除了用于抄书记账写仿影,药店、食品店、茶叶庄的包装,做成纸笸箩、纸酒篓子等纸家什外,最重要的就是用来糊顶棚、糊窗户。麻纸的规格随之也依照窗户来定做:一张大麻纸刚好糊住方九空的幌窗,小麻纸用来糊方四空的幌窗。
按习惯,蔚县旧时一般每年要更换两次窗纸:一次是入冬前,糊上一层厚实而缜密的白麻纸以备冬季防寒;另一次是春节前,换掉坚持了一冬的窗纸,重新裱糊上一层崭新亮堂的白麻纸来作为迎接新年、清扫房屋的节日仪式,是习俗中的重要一项。过了腊月二十三,诸神升天归位,不再主管人间的事项,不必有过多的讲究,摆放的神位可以随便挪动,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不用看工夫⑵等等。年节前进行的这种大扫除,大清洗,既寓意要扫除晦气、霉气,又是全家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运气。新窗纸白晃晃、空荡荡,为了增加喜气就在糊好的白麻纸上仔仔细细地粘贴上一张张表达喜庆心理的色彩绚丽的窗花。由此使窗户和白麻纸成为蔚县窗花的重要滋生地和传承的主要载体。
从白麻纸大窗户上诞生的民间艺术,决定了蔚县剪纸最基本的应用形式是窗花。作为窗饰的剪纸窗花,虽然在历史沿革中不断创新,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规格上也明显地带有早期适用于麻纸窗户的特点:窗花大小往往以窗格的尺寸大小为准。一般窗空上所贴的大多为10cm×8cm或8cm×7cm的窗花,在窗空大些的风窗上才贴尺寸稍大些的窗花。因此,蔚县的剪纸既有专供较小窗空粘贴的小花卉、小戏人,又有专供较大窗空粘贴的大花卉、大戏人,它们虽有大小之分,却共同构成了蔚县剪纸的特有艺术特色。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