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吴冠中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可染---文献集
·傅抱石全集(6卷) ·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集
·首部高仿真版巨著:中国写实画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
·世纪可染---作品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
艺术图书 >> 摄影摄像 >> 布拖记事---大凉山腹地彝人生活实录 >> 赶场


赶场

连载:布拖记事---大凉山腹地彝人生活实录
作者:李杰 
出版社联系方式:其他 电话:

   
  赶场,是大凉山腹地彝人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农副产品的交换,牲畜交易,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男女青年间的感情传递,大多是通过集市聚会而完成的。彝人们散居在大山里的寨子中,与外界的交往和接触甚少。一个自然村落里住的都是本家支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很少有外面的人进入,没有电视、广播,更不用说报纸、电影。在城市里已近泛滥的传媒,在大凉山腹地是见不到的。因此,赶场就成了彝人们联络友情、互通信息、交换商品的重要场所。
  2002年11月,我按当地每5天逢场的习惯到衣某区俄里坪乡赶场。通往逢场地的简易公路和山道上三三两两的彝人从四面八方向俄里坪汇聚,抱鸡的、牵羊的、赶猪的,还有穿着漂亮百褶裙、抱着婴儿的妇女和姑娘们,有个别骑马赶车的,几乎所有的彝人都是步行。
  集市上,没有那种象城市周边农村赶场专门设置的专类交易区。人们随意找一个方便的地方(或许是老地方)席地而坐,几个相识的彝人聚成一堆,谁有钱谁买酒,不分彼此,你一口我一口转圈,不亦乐乎。布拖彝人喝酒的方式以“转转酒”最为常见,彝人把酒盛于碗中,饮酒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从右至左依次传递着喝。当递给下一个人喝时都会用左手横擦碗沿,以示尊重和礼貌。年轻的姑娘们有的结伴在窄窄的大街上穿梭,有的坐在街边房顶的平台上目视过往的人群,找寻自己心中的“目标”。对城里人来讲,赶场即是以买山货、土产为目的,而彝人赶场,更多是为会朋友、寻热闹。他们终年生活在大山里,清贫而孤独,成天与牲畜和土地打交道,没有电视、广播等传媒资讯。他们也需要朋友,需要交流,需要倾诉,需要释放。我以为这是彝人赶场的主要目的,其次才是商品交换。彝人除了少许的山货,就是牲畜和家禽,没有其它东西可用以交换。我目睹过一位彝族老人在集市上只卖两只鸡蛋的情景。我们不妨换位思考,真的是难以想象。
  大山里的彝人也常去布拖县城赶场(布拖县城每月逢10赶大集,逢5赶小集)。彝人喜欢赶场,来回二三十公里的山路,有时也只为卖一只鸡,凑热闹、会朋友才是目的。
  2003年11月去西溪河赶场,见一个彝族青年光着上身在河边洗头洗身。我很少见到如此讲究的大凉山彝人,好奇的问:“你经常在这儿洗头吗?”“每个月差不多洗一次。”“这个习惯有好久了?”“有一年。”“冷不冷?”“不冷。”这时汽车的温度表指在3℃。如今从山上到山下赶场的人群中,已经出现了骑自行车的,赶马车的人也比过去增多了。
  说到赶场,就不得不说到彝族男人的察尔瓦和女人的百褶裙,它们是彝人的标志性符号。如今,除少数中老年彝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持民族服饰外,大多年轻彝人已把它当成了赶场和民族节日等场所的“礼服”。过去,彝族少女长到15或17岁,要为她举行重要的换裙仪式(彝语叫“色拉洛”,即界定儿童到成人的传统习俗),今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些家庭已经忽略了这个习俗。
  传统的换裙仪式庄重、喜庆,由德高望重的妇女或母亲主持,男性不得在场。少女脱下童年标志的以蓝、白、黑为主色的三节素裙,换上鲜艳的五节彩裙,并改变发式,戴上成年妇女的头帕和佩带耳饰等。经过这一仪式的女孩,可以参加社交并享受成年人的权利。
  近些年,内地城市在扶贫活动中,捐赠最多的就是旧衣服。在大凉山腹地深处的各个自然村落随处可见,不管是老人或小孩穿的都是城市里各个不同时期曾经流行过的各式服装,传统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在生活中越来越少。再过些年传统服饰有可能将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式样,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_^

    Market Gathering

  Going to a market gathering is the most common and important part of Yi life there. Trade and bargains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es, livestock purchase and sales,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unities, exchange of messages between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mostly conducted in the market gatherings. The Yi live in the blockaded villag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high mountains. Members of the same family clan live in the same natural village far away from reach of strangers. They ar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the modern life, with no TV, radio broadcast, newspapers and movies. The familiar media in urban life was not available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Grand Liangshan. Market gathering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occasion for the trade of commodities,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ommunities.
  Speaking of the market gathering, we have to mention the Mantle known as “charwas”of the Yi men and the multi-pleated skirt of the Yi women. These appear to be labels of their Yi identity. At present, except some middle aged and old people who keep wearing their ethnic garments, most of the young people only get fully dressed up on public occasions such as market and festival gatherings. In the past, the Yi maidens, when growing up to 15 or 17, a special ceremony would be held to celebrate their start of their adulthood by putting on new skirts, known as “salaluo”in Yi language. Nowadays, this kind of custom is not as important as before and many families have even totally given it up.

文章来源:《布拖记事---大凉山腹地彝人生活实录》

回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自序】
【概况】
【20世纪1980年代的布拖】
【21世纪初年再到布拖】
【乡村小学】
【乡村卫生站】
【从刀耕火种到马拉牛犁】
【退耕还林】
【家庭财富积累方式】
【赶场】
·赶场
·赶场
·
·过河
·彝人赶场会朋友
·交友谈情的青年男女
·集市上
·牲畜市场
·卖两只鸡蛋的彝人
·去县城卖鸡的彝人
·洗澡的彝人
·天菩萨
·留“天菩萨”的人越来越少
·隆重的民族服饰
·穿传统服饰的老人
·彝族少女的换裙仪
·纺线织布
·手工织羊毛布
·缝制节日用的百褶裙
·自制羊毛
·旧西服套百褶裙
·彝人们刚分到城市里扶贫捐赠的旧衣服
·孩子们身上的捐赠服装
【火把节】
【丧葬与祭祀】
【外出打工的彝人】
【“布拖”话题众人说】
【李杰访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友情链接

雅昌专家顾问  雅昌法律顾问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30053